《陶侃惜谷》翻譯及注釋
陶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外出游玩,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陶侃問:“你為什么用這個呢?”那人說:“我走在路上看見的,姑且取來玩玩罷了。”陶侃非常生氣地說:“你既然不種田了,還隨意戲弄別人的莊稼!”陶侃把那人抓起來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懇地耕地,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注釋: 嘗:曾經。出:外出。持:拿著。何為:即“為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指干什么。云:說。聊:姑且。耳:罷了。汝:你.不田:不種田。田:名詞作動詞,種田。賊:毀害,毀壞,損害,傷害。執:抓住。鞭:名詞作動詞,抽打。是以:因此。勤于農植:即“于農植勤”,對農業肯下苦力。給:富裕,足,豐足。足:足夠。聊取之耳:隨便取來玩玩罷了。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種田。戲賊人稻:為了游戲破壞農民的莊稼。陶侃:史稱陶侃為荊州刺史,在所轄的長江中游地區,甚至“道不拾遺”。這顯然與他的愛惜民力,重視生產有關。出:外。持而鞭之,而:表轉折。
司馬光簡介
唐代·司馬光的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 司馬光的詩(88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