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萊·重九上君猷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笑勞苦的生涯如一夢醒來,原是留在他鄉流浪過三次重九節的人。發花白又稀疏,面對荒廢的園圃搔頭。幸運有多情誼的人,喜歡飲酒而無訴訟事,好像古代無為而治的賢明太守。年年登高,年年宴飲,那美好的景物依舊不變。
這次登高宴會按理要痛飲,照常佩帶紫菊茱萸,還要細看多嗅。草木凋零,秋風為霜,其中有我倆雪堂前栽的兩棵柳樹。明年的今天,我為你移居瀟湘,灑酒于江口。我將和黃州的人共同享受您留下的恩惠,如飲長江水般的美酒。
注釋
醉蓬萊:詞牌名。雙片九十七字,前片十一句,后片十二句;前后片各四仄韻。君猷(yóu):徐大受,當時黃州知州。
棲霞:棲霞樓,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在黃岡市赤鼻磯上。
今年公將去,乞郡湖南:今年徐守將離開黃州,要求到湖南作知州。
惘(wǎng)然:恍惚,憂思的樣子。
華發:白發。蕭蕭:稀疏的樣子。
落帽:代指宴飲。
爛醉:痛快飲酒。
重嗅:反復聞嗅。
西顧:徐君猷赴任湖南在黃州之西,故名。
酹(lèi):飲酒前把酒灑在地上或水上以祭神祝福。羽觴(shāng):酒器。
州人:黃州人。
飲:喝,這里指享受。遺愛:官員有德政,給后人留下仁愛。
醇酎(chún zhòu):反復釀造的醇厚老酒。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0-151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5-96
醉蓬萊·重九上君猷創作背景
這首《醉蓬萊》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從序言中可知:這是一次例行的重九宴飲徐太守于棲霞樓的活動。它不同于往常重九宴飲,而是為徐守即將離任赴湘前作的贈別詞。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5-96
醉蓬萊·重九上君猷鑒賞
上片,從三年貶居生活體驗著墨,寫對徐守君猷的深厚情誼。開頭三句,自嘲勞苦的生活如一場夢,貶居三年,成為他鄉的游子。“笑”字一領對偶句,心思全出。接著兩句,進深一層,寫人生易老天也老。“華發”、“荒園”均是衰老的象征,“搔首”也無可奈何,抗御不住。“賴有”三句,筆鋒一轉,頌揚徐君猷的功德。值得慶幸的是:酒在肚里,事在心頭,不因喝酒而糊涂誤事。我遇到了徐守這樣“多情”的人,“好飲無事”的人,“似古人賢守”的人。作者在《遺愛亭記》亦歌頌了徐君猷這些方面的功績:“知黃州,未嘗怒也,而民不犯;未嘗察也,而吏不欺;終日無事,嘯詠而已。”好一個賢明的太守。最后三句,照應序言“每歲”之筆,歲歲年年登高宴飲,“物華依舊”,情深誼長。
下片,以節傳情,以酒寄情。在痛飲中淋漓盡致地一吐為快。酒中多少事,酒中多少詩。開頭三句,就點明此次相會宴飲極不平凡。酒逢知己千鐘少,“應須爛醉”;此次登高觀賞“紫菊茱萸”也不一般,應須“細看重嗅”。此處他點化運用了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詩句,不露痕跡,且把“爛醉”與“細雨”、“茱萸”的內在聯系巧妙地揉和起來了:除禍免災。接著二句,醉里吐真言,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有“搖落霜風”的物候作證,“有手栽雙柳”作證。“來歲”三句,發出深深的祝愿與希冀:“來歲今朝”,我為你西行而餞行,把酒灑滿于江口來一個更大的“爛醉”。最后三句,總寫徐守君猷的功績,也是這首詞的主題概括:我會和黃州的人,忘不了享受您的“遺愛”,如同痛飲“一江酹酎”的美酒,君子情誼,源遠流長。“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遺愛亭記》)
這首詞,表面看來,系例行重九登高宴飲之作,實是借題發揮,以節傳話,以酒寄情,表達他們那樣“惘然”之情和崇敬徐守君猷“相待如骨肉”和“獄草煙深”的功德。正因為釀酒、飲酒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社會、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高級意識形態的歷史活動,唯有酒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的酵酶,唯有酒中人方能領略其中的韻味,所以東坡才寫出如此真情實感、意境高超的詞章來。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d/file/p/15791ffa9f2e4fdffa6a818acd42d395.jpg)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詹尚書同文以堵文明所作云樹圖寄徐大參復初仍寄以詩因次其韻
長句和平見治音,京華猶記盍朋簪。聲傳珠履星辰近,影動金蓮雨露深。
云樹有圖憑鷹寄,春山無伴聽鶯吟。懸知兩地看明月,愛國憂民共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