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十三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戰爭過后那余下火灰猶存,遭兵洗劫只剩幾戶窮人家。
拂曉之時江面上無人爭渡,寒氣襲人向沙灘殘月西沉。
注釋
江行無題:錢珝的《江行無題》共一百首,寫了詩人沿江而行時的所見所聞,也寫了詩人的感想。這首詩是第四十三首。
余燼:指兵災之后殘存的東西。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十三創作背景
《江行無題》組詩作品是作者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晚唐朝庭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不寧。當時,楊行密與朱全忠等在長江一帶混戰,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詩人對混戰的軍閥十分痛恨,有感而作這組詩。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05-106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十三鑒賞
作者對軍閥所進行的戰爭持否定批判的態度,對遭受戰爭之苦的人民懷著深厚的同情。這首詩描寫了遭戰火洗劫后江邊江面荒涼破敗的景象。
在這首詩描繪的畫面中有兩組鏡頭:一是兵火過后只剩下幾戶人家的窮村;一是拂曉之時,在殘月余輝籠罩之下無人爭渡的冷清的江面。詩一開始便點出了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火”?!坝杏酄a“三字,說明這場“兵火”剛剛燒過。這首詩的第二句具體的表現了兵火燒過之后的景象,兵火給人們帶來的后果。平時,村落雖然貧窮,但不會只有“數家”。戰爭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使無數人流離失所,逃往他鄉,“貧村”才剩下了“數家”,是戰爭造的罪孽。一個“才”字表現了詩人痛恨戰爭的感情,也表現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災難深重的程度。這首詩的第二組鏡頭境界開闊,但情調凄涼悲苦。平時,一在拂曉之時,江面上是百舸爭流,游人爭渡的景象,而此時,在兵火過后,江面上沒有了“爭渡”的情景,只有那兵火無法燒到的“殘月”落向那兵火燒不著“寒沙”。這些描寫,蘊含羞人民的苦難,深寓著詩人的感情。
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點就是由兩組畫面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反戰的主題,詩人對此爭及戰爭發動者的憎恨和對人民的同情都是從這里表現出來的。由于在詩中詩人以客觀抒情詩人的姿態出現,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詩境、詩情具有冷靜的客觀真實性,從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這首詩語言通順流暢,短短四句小詩,描繪出眾多的形象,語言的概括力是很強的。
猜你喜歡
自容趨藤山路古松皆合抱百馀尺枝葉扶疏行人庇賴為取松明者所刳剔因而摧傾十已六七良可惜也
松林繚峻嶺,百尺森蔥青。不知何年種,天矯亂龍形。
濃陰翳修途,當暑有馀清。長風一披拂,時作波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