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隱賞桂呈朔翁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一年西風來晚,桂花開得遲。一陣風吹來,花粉簌簌飄飛,半個月亮差點被處下來。這個時候,想喚來紅顏知己,再加上那脂粉香氣,豈不滿軒子亂香飄飛了,那意境多美呀。
想再過重陽,就又是明年了。蝴蝶翩然飛舞,當知我客居此地的情懷。“吳水吳煙,愁里更多詩。”那吳地煙水,常常勾引起我的愁緒和詩情。這一夜,我似乎和故人都沒有分別。你看,秋天的好處,是大雁飛來了,它應(yīng)該給我?guī)砹诉h方的消息吧。
注釋
詞牌名,即“江城子”,又名“村意遠”“水晶簾”。原為唐詞單調(diào),始見于《花間集》。
十日:重九次日。
荷塘小隱:為毛荷塘家宅名。吳文英詞友。
東籬:代指種菊處。
半冰規(guī):半圓月。
阿嬌:漢武帝后陳阿嬌。此代指女子。
看承:看待,特別看待。
參考資料:
1、馮剛明編著.宋詞: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5:第221頁
2、馬海英著.江南園林的詩歌意境: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3.09:第70頁
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隱賞桂呈朔翁創(chuàng)作背景
此為賞桂詞。寫于陰歷九月十日,在毛荷塘隱居之處。根據(jù)吳按,劉震孫生于慶元三年(1197),年長于夢窗。又據(jù)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劉朔齋再娶”條:劉震孫戊辰、己巳之間卒于吳中。因而這首詞很可能作于咸淳四、五年(1268—1269)之間。
參考資料:
1、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匯評 兩宋卷 第4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第3413頁
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隱賞桂呈朔翁鑒賞
上片,發(fā)端“西風來晚桂開遲”一句,扣題“賞桂”。言重陽過后詞人去賞桂,此時西風姍姍來遲,桂花正在盛開。“桂開遲”是對中秋節(jié)而言的,一般桂花盛開時多在中秋之日,因“西風來晚”,天氣未寒,故桂花推遲了開花時間。“月宮移”二韻,講月下賞桂。詞人追隨月光的移動,漫步在植菊的東籬下欣賞桂花的盛景。“東籬”二字,既寫出詞人賞桂時的悠然心境,又暗示了桂花與菊花一樣均富有高潔的品質(zhì)。李清照《鷓鴣天》:“何須淺碧深紅色,泊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簌簌驚塵”一韻,化用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吳剛伐桂不止的傳說。宋之問《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白居易《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jié)根依青天。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詞中言從半輪的明月中,飄下桂花,簌簌作響,這里勾出一幅云外飄香,月輪飛花的優(yōu)美境界,其形象不僅有視覺、嗅覺,還有聽覺。“簌簌”一詞,是視覺、聽覺兼而有之。“吹下半冰規(guī)”是“半冰規(guī)吹下”的倒文,“冰”不僅點明是秋月,而且將月之皎潔勾出,有一種玉潔冰清的意境。“擬喚阿嬌來小隱”一韻,承上,因這境界太優(yōu)美了,于是詞人又產(chǎn)生了一個優(yōu)美的想像:想請像阿嬌那樣的美女到此處小隱,那么會引來更多的桂花飛飚,天外飄香。“阿嬌”“金屋”化用漢武帝幼時對其姑母說: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貯之的典故。這里將桂花與阿嬌并提,將美的人與美的花互相襯托、比擬,起了很好的映襯作用,更突出了“賞桂”之情。“小隱”,化用王康琚《反招魂》“小隱隱山林,大隱隱朝市”的語典,寫荷塘隱居之處。夢窗在《大酶》中曾描繪荷塘隱居處:有青山隱隱、碧水如鏡,桃紅柳綠,漁樵為伴,極為清幽美好。
下片,過拍“重陽還是隔年期”一句,扣題中的“十日”,言重陽節(jié)已過,再逢重陽只有又過一年為期。“還是”一詞,表達了久等重陽的遺憾。“蝶相思。客情知”二韻,以蝴蝶相思的擬人手法,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相遇相知,盼望再次聚首賞桂之情。詞人與荷塘的相識相知之情,在夢窗《醉桃源》中寫道:“飛醉筆,駐吟車”(醉時飛筆行文,駐時行吟車畔)是十分愜意的事。“吳水,吳煙,愁里更多詩。”言在荷塘小隱的山林告別時,那煙水凄迷之處引發(fā)出愁情,而這愁情又釀出更多的詩意。此韻頗多畫境與情趣,勾出詞人多愁善感的心靈。最后一韻“一夜看承應(yīng)未別”以設(shè)想之景作結(jié),言在月光下賞桂雖只一夜,但格外引人重視,應(yīng)看作我們永不相別的印記。前面言“愁”,至此筆端一轉(zhuǎn),言大雁飛來之時,將是秋空萬里最美好的時光。古人有“鴻雁傳書”之說,所以“雁來時”,應(yīng)理解為有遠方親人寄來了書信,使詞人有似雖已別離“應(yīng)未別”之感。這雖然是詞人的單相思,但也是他的一種熱切盼望。結(jié)句另開一境,彈出亮色。
全詞風格疏陰明快,語語可歌,與其他詞作不同。
吳文英簡介
唐代·吳文英的簡介
![吳文英](/d/file/p/2f0ebd750a307f2730ef6f52bc8416fe.jpg)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shù)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 吳文英的詩(32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