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途中逢管倅鑒賞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guān)》句!”久別重逢后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dá)的。他聯(lián)想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著名詩句。后來以此詩譜入樂府,名《陽關(guān)曲》,為送別之歌。但作者此時連唱《陽關(guān)》的心情也沒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是客中送別,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因此,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嘆了。
“愁無據(jù)。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這無邊無際的愁苦,該怎樣形容呢?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cè)面烘托出來。“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于聽覺,后者作用于視覺。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紀(jì)昀評趙彥端《介庵詞》說:“多婉約纖秾,不愧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但此詞婉約而不“纖秾”,通篇未用一纖秾詞語,僅用的“陽關(guān)”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不失為一首風(fēng)格淡雅而兼委曲的好詞。
趙彥端簡介
唐代·趙彥端的簡介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工為詞,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夕陽紅濕”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會作此”!……"乾道、淳熙間,(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郎官。彥端詞以婉約纖秾勝,有介庵詞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藝文志》并行于世。
...〔 ? 趙彥端的詩(196篇) 〕猜你喜歡
水龍吟·鎮(zhèn)淮樓下旌旗
鎮(zhèn)淮樓下旌旗,晶明輝映云山閣。宸旒倚重,折沖千里,無逾秋壑。緩帶輕裘,綸巾羽扇,從容籌略。使氈裘膽破,丁寧邊吏,無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橋風(fēng)月,稱斷樓、卷盡簾箔。紱麟華旦,飽吟玉蕊,款簪金藥。驛騎朝馳,寶鞍賣賜,御筵宣押。更賜環(huán)促如,中書入令,作汾陽郭。
鵲橋仙 七夕寄外
纖云弄巧,玉鉤低掛,又值雙星良會。鵲回露冷夜何其,述不盡、離愁無寐。
人間別后,夢沉?xí)h(yuǎn),隔斷萬重?zé)熕_b憐客館對孤尊,也定憶、秋來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