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過行宮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御溝里的水葒白蒿把行宮的圍墻擁繞,淡紅柔綠像宮女的紅頰翠眉般妖嬌。
行宮里簾幕幾次更換青春已經變衰老,宮門深鎖宮女無盡的苦寂何日終了!
注釋
行宮:皇帝外出所住之處。此指東都洛陽行宮。
渠水:溝渠中的水,此指御溝水。渠,即指御溝。唐杜牧《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詩:“悠悠渠水清,雨霽洛陽城 。”紅:水葒(hóng),是一種水生植物。繁:曾益本作“蘩”。蘩(fán),白蒿,即艾蒿。邊讓賦云:“若綠蘩之垂干。” 吳正子注曰:“紅繁,荷也。小葉,初生葉也。”
風嬌:謂風姿嬌柔。娥妝:美女的妝飾。宋晏幾道《蝶戀花·碧草池塘春又晚》詞:“小葉風嬌,尚學娥妝淺。”
垂簾:放下簾子。謂閑居無事。《南史·顧愷之傳》:“ 覬之 御繁以約,縣用無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
千年:極言時間久遠。晉陶淵明《挽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參考資料:
1、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29-130
三月過行宮創作背景
古代供帝王離京出行時居住的宮室,叫做“行宮”。洛陽行宮在唐明皇以前,年年巡幸。安史之亂后遂止。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作者曾經過行宮,看到御溝里長著水葒白蒿,嫩紅柔綠,聯想到行宮內的宮女們被迫過著長期與世隔絕的生活,因而寫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29-130
三月過行宮鑒賞
《三月過行宮》是一首七絕。作者經過行宮,時當陽春三月,看到的是一派春景:“渠水紅繁擁御“墻”,詩起句寫宮墻外側,御溝之中,水葒茂盛,白蒿繁密。全詩中實寫竹宮春景,僅此一句。接下“風嬌小葉學娥妝”,始由眼前水葒生發聯想,由實返虛。“風嬌小葉”,指葒,紅莖,葉片嫩綠,葉上有淡紅色茸毛,搖曳風中,色狀嬌艷。作者忽然覺得,它多么像宮女新妝的紅頰翠眉。兩種事物,一般新艷,可謂神似。詩起二句,由景及人,辭美,意想亦美。而就全詩之文勢而言,則是欲抑先揚,引起下文。
“垂簾幾度青春老,堪鎖千年白日長。”宮女雖曾有春天般的時光,雖曾有水葒新蒿般嬌嫩柔美的容貌,但在寂寞深宮里,經不得春去冬來,幾度垂簾,青春轉瞬即逝,紅顏須臾便老,這種千年長鎖的生活實在不堪忍受。詩的后兩句,作者用“幾度”與“千年”對舉,表現宮女們青春易去而寂寞長在的凄苦哀怨的不幸生活,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委婉地表達了對這一不合理社會現象的憤慨。
李賀詩在藝術上以奇麗為其特色,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一點。李賀詩的奇,主要在取材和構想上離絕凡近,出人意表。而這首《三月過行宮》更體現出作者構想的奇妙。詩人由御溝葒蒿的春景,一下子便聯想到宮女的容顏,然后再聯想到她們長鎖深宮的生活遭遇,思緒由實而虛,以小見大,從具體的實景到概括的抒情,脫落俗套,與一般宮怨詩的藝術構思不同。而色澤明麗、詞藻華美,也是顯而易見的。
李賀簡介
唐代·李賀的簡介
![李賀](/d/file/p/f2f5f6e23391b203cbabae71b4d4a999.jpg)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 李賀的詩(207篇) 〕猜你喜歡
錢叔寶七十歲宴為文沽所役忽忽不暇存故人除夕把盞始悟叔寶七十誕辰遂成一律燒燭書之亦不暇辨為何語也
今年今日汝七帙,明日明正又一年。海屋春偷寒意入,驪珠月向晦時懸。
碧桃送實符同至,蒼柏將圖酒并傳。手理蠹魚千萬卷,可能三度蝕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