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孝經詩
[清代]:潘德輿
憶我為兒時,家塾在堂隅。日昳讀書罷,歸時慈母娛。
八歲就外傅,《魯論》初咿唔。九歲五經畢,文義頗不疏。
十歲讀《禮經》,古句忘崎嶇。十一背慈訓,煢煢失母烏。
十二出門游,奔走能跨驢。是時從大人,來往神愉愉。
大人授《孝經》,命兒自寫書。兒寫書不成,滿紙如墨豬。
左右反覆視,心氣慘不舒。低頭清淚落,仰頭但嗟吁。
大人顧謂兒,兒心一何愚。寫書非大難,兒心姑徐徐。
心定手不誤,爾盍仰視予。侵晨執筆寫,寫成日裁晡。
兒乃破涕笑,喜笑東西趨。取書呼兒來,此書義當攄。
讀書讀其義,此書學根株。兒默聽此教,跪受當前除。
朝夕執書讀,愛重同球圖。讀罷藏之笥,褻見懼點污。
兒今又寫書,寫書忽痛呼。兒有六歲兒,兒已十年孤。
昔時一卷書,歲時常寶儲。今日寫此帙,吞聲淚沾裾。
昔寫今亦寫,今日迥自殊。昔泣今亦泣,兩泣不相如。
昔寫雖丑惡,嬉戲稱鳳雛。今寫好似昔,誰與正瑕瑜。
昔泣實恃愛,貌郁神不痡。今泣復何益,淚眼空為枯。
哀哉一卷書,寫罷還踟躕。兒亦呼其兒,學不在五車。
但求孝悌性,敬愛理不虛。亦不在榮達,名譽播九區。
但求守吾身,戰戰保發膚。兒有弱小甥,神采清且都。
七歲痛陟岵,似續守門閭。此書大義在,此詩非煩紆。
兒復呼其兒,試誦與爾姑。爾姑聞此詩,哀痛猶茹茶。
爾內外兄弟,敬謹相友于。立身與顯親,毋苦不肖吾。
憶我為兒時,家塾在堂隅。日昳讀書罷,歸時慈母娛。
八歲就外傅,《魯論》初咿唔。九歲五經畢,文義頗不疏。
十歲讀《禮經》,古句忘崎嶇。十一背慈訓,煢煢失母烏。
十二出門遊,奔走能跨驢。是時從大人,來往神愉愉。
大人授《孝經》,命兒自寫書。兒寫書不成,滿紙如墨豬。
左右反覆視,心氣慘不舒。低頭清淚落,仰頭但嗟籲。
大人顧謂兒,兒心一何愚。寫書非大難,兒心姑徐徐。
心定手不誤,爾盍仰視予。侵晨執筆寫,寫成日裁晡。
兒乃破涕笑,喜笑東西趨。取書呼兒來,此書義當攄。
讀書讀其義,此書學根株。兒默聽此教,跪受當前除。
朝夕執書讀,愛重同球圖。讀罷藏之笥,褻見懼點污。
兒今又寫書,寫書忽痛呼。兒有六歲兒,兒已十年孤。
昔時一卷書,歲時常寶儲。今日寫此帙,吞聲淚沾裾。
昔寫今亦寫,今日迥自殊。昔泣今亦泣,兩泣不相如。
昔寫雖醜惡,嬉戲稱鳳雛。今寫好似昔,誰與正瑕瑜。
昔泣實恃愛,貌郁神不痡。今泣複何益,淚眼空為枯。
哀哉一卷書,寫罷還踟躕。兒亦呼其兒,學不在五車。
但求孝悌性,敬愛理不虛。亦不在榮達,名譽播九區。
但求守吾身,戰戰保發膚。兒有弱小甥,神采清且都。
七歲痛陟岵,似續守門閭。此書大義在,此詩非煩紆。
兒複呼其兒,試誦與爾姑。爾姑聞此詩,哀痛猶茹茶。
爾內外兄弟,敬謹相友于。立身與顯親,毋苦不肖吾。
唐代·潘德輿的簡介
潘德輿(1785~1839)清代詩文家、文學評論家。字彥輔,號四農,別號艮庭居士、三錄居士、念重學人、念石人,江蘇山陽(今淮安)人。性至孝,屢困州舉。道光八年,年四十余,始舉鄉榜第一。大挑以知縣分安徽,未到官卒。詩文精深,為嘉、道間一作手。有《養一齋集》。弟子以魯一同最著名。
...〔
? 潘德輿的詩(21篇) 〕
宋代:
邵雍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
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歷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
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曆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明代:
王恭
紅燭離堂酒半醒,驪歌今夕若為聽。故人好是身隨桂,浮客空嗟跡類萍。
花嶼晚鐘湖上別,鳳臺春樹夢中青。應知晝繡長林下,白首還來到玉瓶。
紅燭離堂酒半醒,驪歌今夕若為聽。故人好是身隨桂,浮客空嗟跡類萍。
花嶼晚鐘湖上別,鳳臺春樹夢中青。應知晝繡長林下,白首還來到玉瓶。
明代:
張弼
云杉如薺屋如蚶,詰曲溪流瀉碧潭。獨立小橋吟不盡,插天晴翠太湖南。
雲杉如薺屋如蚶,詰曲溪流瀉碧潭。獨立小橋吟不盡,插天晴翠太湖南。
明代:
張孟兼
晚秋氣始肅,遠客早知寒。登艫越重河,長路浩漫漫。
鄭君去故國,水宿更風飧。因茲搆沈綿,伏枕在江干。
晚秋氣始肅,遠客早知寒。登艫越重河,長路浩漫漫。
鄭君去故國,水宿更風飧。因茲搆沈綿,伏枕在江幹。
唐代:
顧況
苔衣生,花露滴,月入西林蕩東壁。扣商占角兩三聲,
洞戶谿窗一冥寂。獨去滄洲無四鄰,身嬰世網此何身。
關情命曲寄惆悵,久別江南山里人。
苔衣生,花露滴,月入西林蕩東壁。扣商占角兩三聲,
洞戶谿窗一冥寂。獨去滄洲無四鄰,身嬰世網此何身。
關情命曲寄惆悵,久別江南山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