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 ),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生于京兆府(今陜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李泌出身遼東李氏。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太子李亨的屬官。后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李亨即位于靈武后,召李泌參謀軍事,寵遇有加。不久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為翰林學士,接連受宰相元載、常袞排擠,被外放至地方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籌劃,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經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詩。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詩》錄其詩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