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夷簡(979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壽州(今安徽鳳臺)人,祖籍萊州(今山東萊州)。 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大理寺丞呂蒙亨之子。 中國北宋政治家、 宰相。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呂夷簡于咸平三年(1000年)進士及第,補絳州軍事推官。歷任通判通州、濠州,知濱州、提點兩浙刑獄、勾當通進司兼銀臺封駁事等職。乾興元年(1022年)七月,呂夷簡任參知政事。天圣七年(1029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景靈宮使,為宰相。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親政,以其附劉太后罷相,未幾復相。景祐四年(1037年),因呂夷簡與王曾沖突,罷相知許州,后判天雄軍。次年,因西夏擾邊,呂夷簡復相,兼樞密使。慶歷三年(1043年),因病罷相,后去世。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呂夷簡在協和兩宮方面有相當重要的貢獻。然呂夷簡為政后期,其果斷、進取的從政特征逐漸喪失,日益轉向明哲保身、大搞權術,以取寵固位之路,對北宋中期保守政風及三冗問題的加劇,負有較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