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宋宣祖趙弘殷第三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生母為昭憲太后杜氏。本名趙匡義,宋朝建立后,為避趙匡胤之諱改名趙光義,登基稱帝后又改名趙炅。宋朝建立后,趙光義擔任殿前都虞侯,后升任開封尹,受封晉王。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趙匡胤逝世,趙光義繼位。趙光義繼位之初,用計收復了漳泉二州和吳越國割據之地,又率兵攻滅北漢,基本完成了宋朝的統一事業。隨后,趙光義乘勝攻遼,多次與遼軍交戰,始終未能取得勝利,從此對遼采取守勢。趙光義推行“重文輕武”方針,擴大科舉取士,有宋一朝重文輕武的局面最終形成。此外,趙光義倡導儒學,重視農業,推動了宋朝各方面的發展。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光義因病逝世,謚號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永熙陵。趙光義基本完成了統一四方的事業,在位期間勤于政事、體恤百姓,大力發展經濟,并注重發展文化事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趙光義在對外攻伐上的決策失誤使得宋朝元氣大傷,重文輕武政策和冗官冗兵現象的出現也造成了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朝后世帶來了負面影響。
早年經歷
趙炅,原名趙匡義,后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名趙光義,繼位后,改名趙炅。趙光義是宋宣祖趙弘殷的第三子,其母為昭憲皇后杜氏。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趙光義在開封府浚儀縣的官舍之中出生。趙光義自幼卓爾不群,與其他兒童玩耍時,大家都敬畏佩服他。趙光義長大后勤奮好學,其父趙弘殷率兵征戰時,將搜集來的古書全部送給趙光義,并時常勉勵他學習,趙光義也認真讀書,學問精深。
入仕為官
趙光義長大后,在后周擔任供奉官都知。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光義的兄長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建隆為年號,命趙光義任殿前都虞侯。其后,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御駕親征,征戰四方,趙光義則留守京師(今河南開封),處理政務。趙匡胤對趙光義十分信任,先后將趙光義任命為大內點檢、同平章事、東都留守、開封尹等職務,還將他封為晉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繼位人一般都封王,任開封尹。此時,趙光義任已隱有繼位人之勢。太后杜氏對趙光義也很寵愛,命趙光義外出時,與趙匡胤的輔臣趙普同行,希望趙普能夠幫助和教導趙光義,此舉既提高了趙光義的能力,又鞏固了他的地位。
擴張勢力
趙光義擔任開封尹時,募集了一批幕僚,逐漸養成了自己的勢力。此外,趙光義還廣泛結交朝臣,給大臣送禮,或是著力為大臣解決難題,以此在朝中擴大自己的影響,為自己爭奪帝位打下了基礎。在拉攏大臣之外,趙光義也與掌握大權的宰相趙普進行了長期的權勢爭斗。趙普為削弱趙光義在朝中的勢力,曾向宋太祖趙匡胤進言反對將趙光義立為皇儲,還多次借事將趙光義的幕僚貶謫、誅殺,而趙光義也不斷謀求權力,終于使得趙普罷相,穩固了自己皇儲的地位。
登基稱帝
宋開寶九年十月(公元976年),趙匡胤身體不適,于是在十九日夜里召見趙光義。次日,趙匡胤在萬歲殿駕崩。趙匡胤的皇后宋氏命宦官王繼恩出宮,召趙匡胤的第四子趙德芳入宮繼位,王繼恩則稱趙匡胤已有傳位于趙光義之意,前往開封府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借口要與家人商議,想要拒絕繼位,但左押衡程德玄也趕到開封府,偕王繼恩將趙光義送入宮中,趙光義只得應允繼位之事。二十一日,趙光義繼位,將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二月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鞏固帝位安撫人心
趙光義繼位后,流言四起,人心不服。因此趙光義的當務之急,便是安撫人心,鞏固帝位。趙光義在即位之初,多次向群臣宣告,聲明自己應遵循趙匡胤在位時的規制法度,表現出自己是宋太祖的忠實繼承者。對于皇室內部,趙光義也著意拉攏。趙光義繼位后,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為齊王,又加封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將趙匡胤的三個女兒進封為公主,還下令自己與趙匡胤、趙廷美的子女都稱皇子、皇女。此外,趙光義也對群臣加以賞賜,宰相薛居正加官為左仆射,沈倫加官為右仆射,參知政事盧多遜為中書侍郎,樞密副使楚昭輔為樞密使,其他官員也都不同程度地升官晉爵。
培植親信
趙光義即位之初,便開始提拔和扶植自己的親信。他將開封府判官程羽晉升為給事中,將開封府推官賈琰(音yǎn)晉升為左正諫大夫,又將親信陳從信、王賓等人提拔進入朝廷。趙光義通過重用親信,鞏固了自己的帝位。此外,趙光義又擴大科舉取士人數,網羅人才。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正月,趙光義舉行科舉考試,共錄取進士及諸科等五百人,并迅速授官,命他們到各地任職,進而控制地方權力。
統一全國
趙光義繼位后,收復了漳泉二州(今福建漳州、泉州)和吳越地區,統一了江南地區,其后,又發動戰爭,攻滅北漢,基本完成了統一全國的事業。此時,趙光義想乘勝追擊,于是命宋朝軍隊北上攻打遼朝,雙方前后進行了十五場較大規模的會戰,但宋朝最終并未取得完全勝利,由主動出擊轉向被動防御。多年征戰導致趙光義借武功提高威望的想法破滅,只得對廣大官吏加以籠絡,冗官現象就此形成;此外,多年征戰使得宋朝軍隊數量大大增加,軍隊龐大,戰斗力不強,冗兵現象也逐漸顯露,冗官冗兵使得宋朝財政負擔沉重,多次作戰失敗又使宋朝常年積弱,為宋代后世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皇位傳授
趙光義共有九子,在即位后并未分封諸子,也未立太子。為確保己子順利繼位,趙光義將趙匡胤的子嗣趙德昭、趙德芳等人逼死,又將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貶謫于房州(今湖北省房縣),以除后患。直至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光義才將長子趙德崇(后改名趙元佐)立為衛王,將次子趙德明(后改名趙元僖)立為廣平郡王,命二人參與政務,其他兒子也依次擁有了官職。太平興國九年(即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被貶房州的趙光義之弟趙廷美去世,趙德崇聞知后,得了心疾,似有發狂之象,不能處理政務。次年,趙德崇因縱火燒宮被貶為庶人,流放均州(今湖北省十堰市),不久又被召回,幽禁于宮中。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十月,趙光義任次子趙元僖為開封尹,但一直沒有正式將其立為太子。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趙元僖去世,立太子之事又被擱置。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趙光義才將第三子趙元侃任為開封尹,次年,趙光義正式將趙元侃立為太子,為其改名為趙恒。
因病逝世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二月,趙光義身體不適。三月,趙光義病情加劇,無法上朝處理政事。三月二十九日,趙光義頒布遺詔,命太子趙恒繼位。這一天,趙光義駕崩于萬歲殿,終年五十九歲。大臣們為其上謚號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十月十八日,葬于永熙陵,后累加謚為“至仁應運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