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潘菽(1897.7.13-1988.3.26),早年稱潘淑,原名有年,字水叔,江蘇宜興人,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7年晉升為教授,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生平
1897年(清朝光緒二十三年)7月13日,潘菽出生于江蘇省宜興縣陸平村的書香門第,潘菽6歲時開始在父親開辦的蒙館里讀《四書》、《五經》。后始逢清朝末年廢科舉辦學堂,潘菽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常州江蘇省立第五中學插班3年級。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潘菽中學畢業,跳過兩年預科,直接考取了大學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北大讀書期間,深得校長蔡元培欣賞:喜歡潘菽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又甚愛學習。1920年(民國九年),大學畢業后,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潘菽考取了官費留美。1921年(民國十年),抵達美國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教育學。不久,思想發生變化,轉學到印第安那大學學習心理學,獲碩士學位。1923年(民國十二年),又轉入芝加哥大學,在H卡爾(Carr)教授指導下,于1926年完成了“背景對學習和回憶的影響”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潘菽學成回國,應聘到建立心理學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學(后改稱為中央大學)任副教授,半年后晉升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潘菽還和梁希、涂長望、金善寶等人在共產黨支持下,聯合包括竺可楨、李四光等著名科學家在內的一百多人共同發起組織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5月,在重慶正式召開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創始人有許德珩、潘菽、涂長望等。1949年,南京解放,潘菽受命參與接管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后。同年9月,潘菽作為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員之一去蘇聯參加巴甫洛夫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1951年,潘菽被任命為南京大學首任校長。1952年,參與了南京及華東地區的大學院系調整工作,主持院系調整時,考慮到儀器設備搬遷問題,沒有把南京大學留在四牌樓原址,這也是潘菽本人認為的潘菽生平辦錯的第一件大事。1955年,潘菽當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是當時中國心理學領域唯一一位學部委員。1956年,南京大學心理系并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擔任了心理研究所所長。1957年,潘菽又率中國心理學家代表團赴民主德國訪問,往返都路過莫斯科。1963年,潘菽突發心肌梗塞病,幾瀕于危,住了一年多醫院。1976年,任心理研究所所長和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潘菽一方面不辭辛苦地做了大量組織領導工作,同時身先士卒,帶頭從事研究和著述,大力播揚。1988年3月26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