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采棟(1919年3月27日-2016年4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冶金物理化學家、有色冶金專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19年3月27日,徐采棟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一個郎中家庭。少年時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徐采棟祖父的診所慘淡經營,生活很清貧,可祖父仍節衣縮食把徐采棟送去讀書。
1943年,徐采棟在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系畢業,在玉門油礦礦冶研究所工作。
1946年,27歲的徐采棟考取了公費留學生,進入法國格羅布電化電冶高等工業學院學習,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學成后回國任貴州大學工學院教授。
1950年到1952年,徐采棟設計并主持研制了小高爐煉鐵,使產量提高,自然環境得到了保護。他還煉出了貴州省內的第一片鋁。
1953年,徐采棟又主持成高爐煉汞,改變了工人的勞動條件,同時大幅度地提高了汞的回收率。他的方法被國內其他煉汞廠相繼采用。
1954年,他主持研究出利用貴州銻礦資源提取銻氧粉和精銻。
1956年,他主持電解法制取高錳酸鉀的試驗,在中國國內首次獲得成功。后在遵義建廠投產,成為中國國內生產高錳酸鉀的重要基地。
1957年,他主持豎爐制鈣鎂磷肥試驗成功。從1958年起,各地陸續建廠。
1979年,任貴州科學院院長兼冶金化工研究室主任。
1983年,徐采棟任貴州省副省長,分管教育、科技和文化。
1987年,中國科協在全國聘請兩人介紹扶貧經驗,徐采棟就是其中的一個。
1990年,徐采棟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
1996年9月,獲“星火特殊榮譽獎”。
1997年,九三學社中央成立了“院士委員會”,徐采棟出任主任。
1997年,徐采棟被任命為貴州大學校長。
2016年4月14日2時22分,徐采棟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