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東生(1918年2月10日—2016年9月18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材料科學家,中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18年2月10日,嚴東生出生于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剛滿月即隨父遷往北平(今北京)。在北京,他未讀初小,便考上了江蘇小學,讀了兩年高小,就直接考入了崇德中學。父親畢業于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任京漢鐵路局工程師,為人正直、工作勤懇;母親畢業于杭州女子師范學堂,是一位知書達理的知識婦女。
1929-1935年,在北京崇德中學讀書。
1935年,17歲的嚴東生考入清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嚴東生未能隨校南下,遂從清華轉入燕京大學化學系。
1939年,嚴東生從燕京大學畢業,留校攻讀碩士學位兼做張子高教授的助教。
1941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停辦,嚴東生隨張子高教授受聘于私立中國大學。
1942年10月,任唐山開灤煤礦馬家溝耐火材料廠助理工程師。
1946年9月,受原燕京大學化學系主任竇維廉的推薦,嚴東生獲得留美獎學金赴美留學。他從上海乘“梅格將軍”號船直航舊金山,12天后到達美國,赴美國紐約大學攻讀研究生化學系。
1947年9月,轉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從事無機材料研究,并攻讀博士學位。
1949年5月,他的博士論文《高溫氧化物系統相平衡研究》(ResearchonPhaseEquibriumofHighTemperatureOxideSystem)順利通過答辯,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獲陶瓷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員。同年,他被選為SigmaXi等四個榮譽學會會員。
1950年2月,他辭去伊利諾伊大學的聘約回到祖國,先轉道香港再北上天津,4月初到達塘沽港。先在開灤化工研究所任副所長,并曾兼任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化工系教授。
1954年,調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任研究員。
1956年,38歲的嚴東生受邀參與由周恩來總理領導的中國第一個《十二年科學技術長遠規劃》的制定。
1960年2月,嚴東生調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任副所長,主持科研業務工作,同年兼任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系首任主任。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嚴東生出席廣州會議,參與制定了中國下一個十年科技規劃。
1976年,嚴東生出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所長,他對全所進行了調整,明確了以無機材料科學和新材料研究為主的研究方向。
1977年,參與由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的全國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
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和上海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所長、黨委委員,同年7月兼任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成員、化學部主任。
1982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同年8月兼任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1984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并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五位執行主席之一,同月兼任上海科技大學名譽校長。同年,嚴東生參加了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同年,他根據國家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向中共中央書記處胡耀邦總書記匯報了《關于中國科學院科技體制改革的匯報提綱》,經書記處批準于全院試行。此后,曾任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兼職教授。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同年5月兼任上海大學名譽校長。
2000年7月8日,嚴東生接替病逝的謝希德先生當選為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第六屆會長。
2003年底,仍親自領導PWO晶體課題組進行攻關。
2007年12月29日,他又一次當選為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第八屆會長。
2008年,嚴東生作為項目主持人毅然拿下為歐洲核子中心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訂單。
2016年9月18日5時5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