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遵儀(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廣東揭陽人。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zhì)學家、地質(zhì)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zhì)大學教授。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08年10月7日(農(nóng)歷戊申年九月十三日)楊遵儀出生于廣東揭陽洋淇鄉(xiāng)寨內(nèi)村(今屬揭東縣登崗鎮(zhèn))一個基督教家庭,兄弟姊妹6人排行第二,全家生活靠父親的小藥店維持。1915年小學、初中、高中在洋淇、澄海、汕頭教會學校就讀。由于家境不濟,初中、高中階段時輟時讀。高中畢業(yè)后又工作了一年,自己積攢下100塊大洋后辭工告別家人去上海求學。
1928年夏同時考取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現(xiàn)南京大學)和上海暨南大學,選讀上海暨南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
1929年夏再次考取清華大學繼續(xù)學習經(jīng)濟學專業(yè)。在清華大學受室友程裕淇同學的影響,第二年改學地質(zhì)學專業(yè)。
1933年清華大學地質(zhì)系畢業(yè),留校當助教。用英文完成的畢業(yè)論文《地質(zhì)文獻目錄》被當時國立北平研究院評為1933年年度獎金論文。
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資助的留美研究生。1936年進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在地質(zhì)學家C.O.Dunbar教授的指導下習功地層學及古生物學,于193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美國Sigma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稱號。同年回國,在香港與汕頭籍船商的女兒徐增惠結婚(婚后育有一子三女)。10月,應聘于廣州中山大學任地質(zhì)系教授、系主任兼兩廣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長。
1942年投筆從戎,參加抗日聯(lián)軍英國駐華(湖南)軍事代表團(BMM),任秘書(翻譯)。
1946年10月應聘清華大學任地學系教授,主講地質(zhì)學及古生物學。
1950年12月參加九三學社,任清華大學支社委員。
1952年國家大學院系調(diào)整后,到北京地質(zhì)學院(中國地質(zhì)大學前身),先后擔任該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地質(zhì)系系主任,是建院負責人之一。
1956年與郝詒純、陳國達合著《古生物學教程》,這是中國自己編著的第一部高等院校古生物學教材。同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并開設了古生物學課程。
1960年與同事們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地層古生物學專業(yè)”。
1962年在國內(nèi)首次開設了“生物地層學”課程。夏季,帶領研究小組去青海德令哈巴音河、祁連山等地考察后寫出了《青海天峻德令哈巴音河二疊紀—三疊紀地層》與《祁連山二疊紀—三疊紀腕足類》兩篇重要論文。
1966年〖STBZ〗〖HTSS〗?2月,北京地質(zhì)學會換屆,任秘書長。上半年和助手徐桂榮一起去貴州實地考察研究,此后寫出了《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tǒng)腕足類》論文;完成了早年在貴州工作時遇難的三疊紀專家許德佑的心愿。6月,“文革”開始,大學外遷,后去安徽貴池、江西909地質(zhì)隊、湖北荊州勞動。在勞動中利用休息時間通讀和選讀了《毛澤東選集》英、法、德文版,他堅信語言工具對國家和民族都會有用的。
1971~1972年出國考察的同行專門到江陵請他幫助審查中國學者赴尼泊爾、蘇丹等地考察石油的報告譯稿,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
1977年秋應宜昌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之邀,赴海南島石碌礦區(qū)考察,解決了有爭議的地層問題;與汪嘯風,曾令初合作完成了論文《關于石碌礦區(qū)地層劃分與對比》。
1978年2月28日,與原北京地質(zhì)學院副院長袁見齊等16位老教授聯(lián)名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鄧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總理寫信,反映地質(zhì)技術干部青黃不接,我校八年不能正常招生的嚴重局面,提出在北京地質(zhì)學院原址“創(chuàng)辦研究生部,招收研究生”的建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期間,與袁見齊等十多位教授再次向鄧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總理上書,懇請有關部委領導支持上述建議,早日辦起研究生部。5月15日鄧小平副主席批示:好意見,由教育部商同國家計委地質(zhì)總局處理。9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武漢地質(zhì)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擔任研究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地層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并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2年8月~1978年,秋,學校外遷期間,教學科研工作不能正常進行,他主動去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協(xié)助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徐杰編輯《地層古生物論文集》,指導中青年工作。年逾花甲,仍每周3天擠公交車去工作。只要他一到,請教和請求修改文稿的,審閱譯稿的人就絡繹不絕。他不管工作多忙總是有求必應。若碰到一時解答不了的問題,他將其帶回學校查資料、看實物,然后及時將答案告知求教之人。受他幫助的人已不計其數(shù),他只想將自己所有的知識傳授給青年同行,讓他們迅速成長起來。當時最大難題是中青年外語不過關,他便主動向學校和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提出辦個英語班,可那時全國正在批“洋奴哲學”,這樣做是要冒極大的風險的,他依然針對地層古生物方面的英語需求,給幾十個人講授了1個月。之后應部分人的要求又開了法語課。這些聽課的人后來在學術上取得了成就,在國際交流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79年6月下旬赴荷蘭和英國考察IGCP“時間準確性”項目的研究實況,并交流了經(jīng)驗。
1980年2月,率代表團(任團長)赴新西蘭惠靈頓(Wellington)參加第五屆岡瓦納地質(zhì)討論會,作了《華南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報告。同年,和洪友崇對河北圍場發(fā)現(xiàn)的淡水鱟化石進行研究,該研究對其科、亞科和屬的分類作了探討及描述,并強調(diào)分類應以組合特征為依據(jù);記述了15個新亞科、2個新屬、3個新種。其成果不但提示了這一發(fā)現(xiàn),填補了中國古生物學的空白門類,而且在地層對比、確定地層時代上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2年4~8月,與陳燕合作研究桂、川泥盆紀蟲顎,作了系統(tǒng)的分類和種屬描述。蠕蟲是動物界的大門類,蟲顎在中國極少報道,填補了中國對這門動物研究的空白;本年與聶澤同合作撰寫的《關于西藏阿里地區(qū)侏羅紀蛇尾綱化石的描述》的論文,填補了中國對蛇尾綱化石研究的空白。
1983年3月,經(jīng)郝詒純、李鳳麟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6月,由于本人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的努力,美國科學家Prof?Cloud向武漢地質(zhì)學院捐贈各類科技圖書2476冊,緩解了當時科研教學圖書資源短缺的困難。
1984年擔任國際地科聯(lián)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二疊系、三疊系分會、二疊—三疊系界線工作組委員;是第一位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lián)共同領導的國際地質(zhì)對比計劃(IGCP)項目中擔任負責人的中國學者,任IGCP203項目和國內(nèi)組領導人〖ZW(〗IGCP項目設領導人(Leader)和1~3個共同領導人(co?leder)。其下,各國工作組(WorkingGnoup)又有其國內(nèi)組長?!糧W)〗(Leader)組長(1983~1987),1988年又擔任IGCP272項目共同領導人和國內(nèi)組組長,為推動國際合作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7月,隨中國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第27屆國際地質(zhì)大會,作了《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及生物地層分帶》、《西藏及鄰區(qū)的下岡瓦納巖系及古地理古構造意義》的報告,同時主持召開了IGCP203項目工作組第二次國際會議。
1985年3月至5月,應美中學術交流協(xié)會邀請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講學、訪問活動,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耶魯(Yale)大學、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華盛頓古生物學會、紐約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系統(tǒng)講授了中國地質(zhì)構造特征、地層界線問題和中國的油氣地質(zhì);參觀了許多大學、研究機構和博物館,與許多知名地質(zhì)學家、學者討論了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第一百二十二次年會;多次接受美國記者的采訪,美國幾家報紙詳細登載了他的談話和活動。同年8月,他又率代表團赴美出席了第6屆岡瓦納地質(zhì)討論會,在會上作了《西藏阿里地區(qū)中生代生物群特征與西藏地殼構造演化的關系》的報告,同時主持召開了IGCP203項目工作組第三次國際會議。
1986年在牛津大學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專著系列中出版了《中國地質(zhì)學》(英文版)(楊遵儀,程裕淇,王鴻禎)。這是繼李四光之后50年,又一次向國際全面介紹中國地質(zhì)。6月底至7月中,率代表團赴意大利參加有關西特提斯二疊—三疊系界線的地質(zhì)考察和討論會,作了《中國二疊—三疊紀事件研究的進展》的報告,并擔任大會執(zhí)行主席。會議期間主持召開了IGCP203項目工作組第四次國際會議。11月4日~8日參加在四川廣元舉行的中國二疊—三疊系界線及事件現(xiàn)場學術討論會,并考察上寺二疊—三疊系剖面。
1987年8月底~9月初,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牽頭會同中國地質(zhì)學會、煤炭學會、石油學會共同籌辦的國際學術大會;同時在北京主持召開IGCP203項目工作總結會。
1978~1987年,擔任教研室主任期間,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地層古生物專業(yè)發(fā)展制定了科學和正確的目標。1990年經(jīng)國家教委審定,地層古生物專業(yè)成為中國同類專業(yè)中唯一重點學科。
1988年與郝詒純共同編寫的高等學校試用教材——《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獎及地礦部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排名第一)。
1989年《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動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0年年初赴澳大利亞參加IGCP272項目工作會議。2月,赴新西蘭出席第2屆國際腕足類會議,會上宣讀了與史曉穎合寫的論文《青藏高原侏羅紀腕足動物序列》。9月下旬,赴阿根廷參加國際石炭—二疊紀地層會議,報告了與梁定益、聶澤同合作研究的成果《岡瓦納北緣及揚子陸塊西緣二疊紀兩個水下拉伸-沉積事件》。
1991年獲北京市及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
1992年8月24日—9月13日出席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第29屆國際地質(zhì)大會,宣讀了與殷鴻福、吳順寶等人合作的論文《華南二疊—三疊紀事件》?!段鞑匕⒗锏貐^(qū)白堊紀固著蛤類及其地質(zhì)意義》獲《地質(zhì)學報》優(yōu)秀論文獎(排名第一)。同年他被美洲地質(zhì)學會選為終身榮譽會員。原配夫人徐增惠因病去世。
1993年與聶澤同共編寫的《西藏阿里古生物》(楊遵儀等)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4年5月,獲美國耶魯(Yale)大學頒發(fā)的Association獎章。同年,《華南二疊三疊紀過渡時期地質(zhì)事件》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6年1月,與李曉珍女士結婚。
199710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zhì)科學獎榮譽獎。
2001年8月,赴浙江長興參加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及重大事件國際學術會議,主持開幕式并致詞。同年“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并獲科技部2001年十大科技新聞,教育部2001年十大科技進展等。
2002年11月,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
2003年他除了自己的教學、科研、學術活動外,做得最多的還是利用休息時間幫同行改稿,來者不拒。教研室看到古稀之年的他不分晝夜地忙,怕他身體受不了,就向求教者設了一個接待程序,分輕重緩急,但這些人不去辦公室了,就到家里或在路上碰見他將稿件給他,這程序就偃旗息鼓了。僅第25、第26屆兩屆國際地質(zhì)大會的論文就有50多篇是他翻譯或修改的。1990年后他出外的機會少了,工作重心是國內(nèi)外的學術活動和培養(yǎng)研究生。他對學生和求教者真是誨人不倦,滿腔熱情;研究生的論文、求教者的稿件,各種科研項目的評審材料,他都是逐字斟酌,不厭其煩,《地質(zhì)學報》英文版從1983年開辦至2003年3月,每期的稿件他都一絲不茍地修改。1995年后他已是耄耋老人了,但仍精力充沛,不改以往工作習慣。2002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IGCP447項目首屆國際學術會議的英文稿件及野外路線圖基本都是經(jīng)他修改和校審。修改一篇文章有時比自己寫一篇還難,他卻總是兢兢業(yè)業(yè),樂此不疲。助人和解決他人困難已和他的生命密不可分,成了他的人生樂趣。
2009年9月17日零點三十八分,楊遵儀院士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