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之文(1919年5月30日—2006年7月18日),江蘇吳縣甪直(今蘇州市吳中區)人,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開發鋯鈦酸鉛壓電陶瓷的首創者,是中國無機材料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奠基人之一。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19年5月30日,殷之文于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當時稱吳縣)所轄的一個古鎮——甪直鎮,殷之文12歲時離開家鄉到上海住讀中學。
1924年—1930年間,在鎮上念小學,殷之文于12歲時離開家鄉到上海住讀中學。
1937年,高中畢業正逢七七事變,繼而日寇侵占上海,家鄉淪陷,到處避難,他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在1939年到達抗戰后方昆明,借讀于云南大學,他選擇了采礦冶金系。
1938年秋,殷之文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翌年畢業,進云南大學礦冶系學習。
1942年,殷之文畢業于云南大學采礦冶金系,后赴四川綦江鐵礦工作。不久應聘到云南大學任教。
1946年,殷之文獲美國密蘇里大學獎學金,赴美留學。
1948年6月,殷之文獲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冶金系碩士學位;同年9月轉入伊利諾大學,攻讀陶瓷工程。
1950年1月,殷之文獲陶瓷工程學碩士學位;同年5月,殷之文與妻子閔嗣桂放棄中國以外的優越條件,與物理學家、核物理研究開拓者趙忠堯等一起沖破重重困難,回中國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1950年夏,殷之文從美國回到祖國,由在云南大學時的老師和同學介紹到唐山鐵道部鐵道研究所工作。
1951年春,他調到上海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工作;他初到工學實驗館時,館內有個窯業組(硅酸鹽研究所的前身),殷之文任副組長;6月,調入上海中國科學院,任冶金陶瓷研究所副研究員。
1957年,上海中科院冶金陶瓷所硅酸鹽研究室成立,殷之文任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
1959年,硅酸鹽研究室從冶金研究所分出,成立硅酸鹽研究所,殷之文任玻璃和功能陶瓷兩個研究室主任。
“文革”中受沖擊。
1978年底,殷之文任命為硅酸鹽研究所副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3年初,殷之文任命為化學新材料中基地首任經理。
1983年,殷之文改任中國科學院無機材料中試基地經理。
2006年7月18日,殷之文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