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傳鈞(1918.4.2-2009.3.13),別號任之,江蘇蘇州人,人文地理與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18年4月2日,吳傳鈞出身于書香門弟。父親是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當過法官和律師,還是著名書法家。母親是一位賢妻良母型的家庭婦女。
1936年,高中畢業后,吳傳鈞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理系。
1941年7月,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中央大學研究生院,成為該院地理學專業第一位碩士生。
1943年7月,獲得理科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當講師。
1945年,考取全國地理專業公費出國名額。經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羅士培(P.M.Roxby)介紹,吳傳鈞進入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
1946年,代表留英的中國留學生出席夏在布拉格舉行的首屆世界青年聯歡會。
1948年,吳傳鈞撰寫的“RiceEconomyofChina”以優秀成績通過答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歸國。
1949年,后地理工作者雖然為國家經濟建設開展了資源考察、區域開發、制定規劃等工作,但未能把理論研究放在應有的位置,以致地理學本身的理論建設尚很薄弱,吳傳鈞倡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建設中起了重大作用。
1950年,聯合施雅風等科學家在南京創辦《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前身《地理知識》
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綜合經濟地理(包括國土開發整治)和農業地理(包括土地利用)研究。
1960年,吳傳鈞在《科學通報》發表的“經濟地理學-生產布局的科學”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地理是與自然科學、經濟科學、技術科學關系非常密切,具有自然-經濟-技術綜合特點的“邊緣科學”的新見解。
1981年,吳傳鈞倡導地理學要為國土整治服務,并動員地理學界去完成任務。吳傳鈞自己不顧年老體弱,親臨青海和貴州進行國土整治的考察,主編《經濟大辭典-國土經濟·經濟地理卷》,擔任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秘書長和《地理學與國土研究》學術刊物的顧問,寫成《國土開發整治與規劃》專著,在這方面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與此同時,吳傳鈞的倡導得到全國地理學界同行們的響應和支持,隨即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研究國土整治問題的熱潮。
1982年,吳傳鈞牽頭聯名上書國務院,呼吁加強中國經濟地理的研究工作,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在中南海接見了吳先生,聽取國土整治與規劃的建議。
1984年,吳傳鈞率領中國地理學代表團參加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國際地理學大會期間,同各國代表團團長進行協商。經過吳傳鈞的努力,終于恢復了中國在該會的會籍,為中國地理學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開辟了道路。
1986年,吳傳鈞在全國地理學大會上宣讀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指出“協調好人地關系是當前最迫切的全球問題。研究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立足點,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見解已被全國地理學界所認同,從而使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大大加強,并促使整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向縱深發展。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2008年,舉行的吳傳鈞先生九十華誕賀壽座談會暨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學術研討會上,吳傳鈞得到業界非常高的贊譽和評價。
2009年3月13日16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