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金庸(1923年3月22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F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為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金庸出生于著名的浙江海寧查氏家族,讀初三時就與同學編寫過《獻給投考初中者》,但因經常諷刺、投訴校方,讀初中時就曾被校方開除,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后又被開除。1946年進入《東南日報》擔任翻譯工作,投身新聞事業。1948年供職《大公報》香港分社,從此移居香港,撰寫了大量文藝專欄、影評和劇本。1955年開始以“金庸”為筆名撰寫武俠小說。1959年創辦《明報》,發表大量高質量的社論,使《明報》發展成為香港有名的報業集團。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之后,除系統修訂以往武俠小說外,還多次前往大陸與鄧小平、胡耀邦等領導人會談,并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工作。金庸社會影響力極高,其武俠小說最初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現已被文學研究界高度認可,學界甚至提出了“金庸學”的說法。2018年10月30日逝世于中國香港,享年94歲。
人物生平家學淵源
金庸原名查良鏞,于1923年3月22日出生于浙江海寧袁花鎮著名的查氏家族。查氏是當地有名的大族,歷史上出過著名文人査繼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其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陽同知,“丹陽教案”發生時因放走了為首燒教堂的兩人,被革職回家,其愛國精神對金庸有很大影響。其父查樞卿畢業于震旦大學,繼承了家業。其母徐祿也出身于海寧望族,著名詩人徐志摩即其堂侄。還有很多名人都與金庸有親戚關系。金庸自稱“海寧地方小,大家都是親戚,我叫徐志摩、蔣復璁做表哥。陳從周是我的親戚,我比他高一輩,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國維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過我的老師?!奔易逦幕瘋鹘y和長輩的教導,為金庸提供了良好的少年教育。金庸從小就愛讀《荒江女俠》等武俠小說,其他中外小說也有廣泛涉獵。
流亡求學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查氏家族產業幾乎都被燒光,母親、弟弟也先后去世。金庸來到尚未淪陷的碧湖,就讀于新成立的浙江省立聯合初中。讀初三時,他與幾位同學合編了小升初參考書《獻給投考初中者》,行銷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是金庸第一次出版的書籍,在商業上大獲成功。1940年,在浙江聯高就讀的金庸,由于用壁報諷刺訓育主任,被要求退學,轉到衢州中學就讀,繼續發揮文學才能,在《東南日報》“筆壘”副刊發表了多篇文章,因筆鋒犀利得到關注,但在學校仍被列為“過激學生”。高中畢業后,金庸步行前往重慶求學。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但因缺乏路費放棄,最后選擇不收費的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但很快又因不能接受國民黨訓育管制,于1944年被退學。退學后,金庸先在中央圖書館短期任職,又到湘西農場工作了兩年。1946年夏天在陳向平的推薦下進入《東南日報》社,負責翻譯外國電臺、報紙的新聞,兼做記者、編專欄。
移居香港
1947年10月底,金庸到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就讀,同時兼任《大公報》翻譯和《時與潮》半月刊的編輯工作,1948年被調往香港,支持新創立的《大公報》香港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金庸一度受梅汝璈邀請前往北京,考慮在外交部工作,最后還是重回《大公報》做國際電訊翻譯和編輯,從此定居香港。1952年,金庸任《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副刊編輯,開始大量撰寫副刊文章,潛心鉆研電影、戲劇、舞蹈、古典音樂等藝術,每天常與同事陳文統(筆名梁羽生)談武俠小說、下圍棋,涉獵領域非常廣泛。1956年,與陳文統(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設《三劍樓隨筆》,三人均因撰寫武俠小說在香港頗有名氣,本專欄則是三人輪流執筆,“用另一種筆法撰寫散文隨筆”。金庸還同時編寫了大量電影劇本,其中由夏夢主演的電影《絕代佳人》1957年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榮譽獎。離職《大公報》后,他一度在長城電影公司供職,擔任電影編劇。
武俠創作
香港左派新聞人為促進銷量,考慮推進武俠小說,并由此吸引讀者,1954年先由陳文統在《新晚報》發表《龍虎斗京華》,署筆名梁羽生,標志著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1955年,因梁羽生《草莽龍蛇傳》連載完成,《新晚報》要求金庸撰寫武俠小說。首次使用筆名“金庸”連載了《書劍恩仇錄》。“金庸”即將本名查良鏞的“鏞”字拆開。連載大獲成功,使金庸繼續投身武俠小說創作中。到1972年金庸封筆時,已完成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即“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和短篇小說《越女劍》?!敖鹩埂边@一筆名的影響力反而超過了本名。封筆之后,金庸開始系統修改自己的武俠小說作品,每次印行也有單獨修訂。第一次系統修訂完成于1980年,由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于1980年9月推出,1994年正式授權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簡體字本,故多稱“三聯版”。2002年開始,金庸宣布繼續修訂武俠小說,2008年由廣州出版社出版,一般簡稱“新修版”。當時為金庸小說博得社會聲譽的是“連載版”,得到大陸學者、讀者廣泛關注、閱讀、研究的是“三聯版”?!靶滦薨妗弊鳛榻鹩沟耐砟甓ǜ?,究竟能否取代“三聯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新聞事業
金庸“認同胡政之時代《大公報》的文人論政作風”,力求保持知識分子的獨立論政思想。1959年5月20日,金庸創立的《明報》正式發刊,以“公正、善良、活潑、美麗”為信條。創刊初期以金庸連載武俠小說作為主要賣點,目標讀者為普通市民,但因社評質量較高,逐漸得到文化界廣泛認可,逐漸從娛樂小報成長為香港舉足輕重的報業集團。1962年以來,《明報》“因‘凸現了人道主義和個性’而貼近讀者”,日發行量突破4萬份,逐漸成為香港有影響力的大報。1963年,金庸成為國際新聞協會(IPI)會員,多次應邀參加世界級別的報人座談會,參觀世界大報。除《明報》每日發行外,金庸還創辦了《明報月刊》(1966)、《華人夜報》(1967)、《明報周刊》(1968)、《明報晚報》(1969)等報刊,并入股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創辦《新明日報》(1967)。1976年,《明報》搬入十層高的明報大廈。在《明報》任職或專欄供稿的香港文化名家有胡菊人、董橋、三蘇、倪匡、亦舒、潘粵生等。1989年《明報》創刊三十周年紀念時,金庸宣布不再擔任《明報》社長。1991年改組《明報》,1993年出售個人所持全部《明報》股份并辭去名譽主席職位,從此完全退出。
晚年活動
金庸與大陸、臺灣政要往來密切,支持兩岸和平統一與香港回歸中國,“畢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親眼看到兩岸統一”。1981年7月18日,金庸前往北京,得到鄧小平接見,兩人對中國政策及未來發展的問題展開了坦誠的長談,此后又多次與中央領導人見面。1984年9月26日,中英雙方在北京草簽了關于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金庸受邀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港方政治體制小組召集人,為香港回歸及回歸后的發展前途做出了貢獻。晚年金庸還悉心研究中國歷史。1999-2004年擔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并在歷史系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2005年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完成博士論文《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
個人生活
金庸原名:金庸原名是查良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