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行儉(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約,絳州聞喜縣(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朝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隋朝左光祿大夫裴仁基次子。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裴行儉出身“河東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時以明經科考試中選,并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都護等職。在西域時,各國大多慕義歸附。后還朝任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所創長名姓歷榜及銓注等法,影響后世選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秦州右軍總管,參與防御吐蕃。調露元年(679年),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次年,大破東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盡平東突厥殘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儉病逝,年六十四。累贈揚州大都督、太尉,謚號“獻”。
裴行儉精通陰陽歷法,善于鑒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他工于書法,尤擅草、隸。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雜體》《選譜》及兵法秘訣四十六條,今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