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誦坤,字銘堅, 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余毅等,江蘇蘇州人。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民國九年(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曾任北京大學助教,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云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誠明文學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文史》雜志社總編輯,大中國圖書局編輯所長兼總經理。建國后,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顧頡剛是中國“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建國后,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負責校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略》《兩漢州制考》《鄭樵傳》等,與人合著《三皇考》《中國疆域沿革史》《中國歷史地圖》等。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