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 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景星學社社員。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傅斯年曾任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代理校長(1945-1946)和臺灣大學(1949-1950)校長。傅斯年任歷史語言所所長二十三年,培養了大批歷史、語言、考古、人類學等專門人才,組織出版學術著作70余種,在經費、設備、制度等方面都為歷史語言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組織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殷墟甲骨發掘,其后先后發掘十五次,大大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商代歷史的研究。傅斯年還將明清大庫檔案資料爭取到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進行專門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傅斯年在歷史學研究方面,重視考古材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擺脫故紙堆的束縛,同時注意將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觀點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取得較高的學術成就,在現代歷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臺北病逝,享年54歲。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第一卷)、《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