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潤乾(1933年12月5日—2013年10月10日),湖南衡山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 中國開展恒星結構與演化研究的先驅者。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33年12月5日,黃潤乾生于北京。
1945年初,就讀云南曲靖一中,9月轉入昆明天祥中學。
1951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氣象系。
1953年,由國家選派赴德國席勒大學天體物理專業學習。
1958年,畢業回國工作。先后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蘭州物理研究所(510所)等單位從事教學和國防科研工作。
1961年夏,被重新分配到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蘭州物理研究所,從事真空技術研發工作。
197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
1977年,美國天文代表團一行10人訪華,其中有一位是世界著名的恒星結構和演化理論專家—史瓦西教授。黃潤乾主動陪同史瓦西教授到石林和西山。
1978年,參加天文代表團到德國考察。
1980年12月,第二次踏上德國的土地,成為漢堡天文臺有史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
1983年,云南天文臺“恒星理論研究組”正式成立。黃潤乾擔任組長。
1984年開始,在給學生授課的同時,他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對《恒星結構演化理論》和《恒星大氣理論》兩本講義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最終完成了這兩部專著。
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晉升研究員。
1989年,開始與他的弟子李焱一起合作撰寫第三部專著《恒星振動理論》。
1990年,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2年開始,為了在一部專著內將恒星物理的三大理論—恒星結構演化理論、恒星大氣理論和恒星振動理論用一條總線串聯起來,使其成為恒星物理領域一部內容豐富和信息全面的百科全書式參考書,黃潤乾開始了巨著《恒星物理》的撰寫工作。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10月10日8時31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