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型偉(1918~2012.07.17),男,浙江新昌人,中共黨員,浙江大學師范學院畢業。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呂型偉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新昌縣羽林街道藕岸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早逝,靠母親一人維持生計。8歲那年,母親將他送到村旁一所私塾讀書。小學畢業時,呂型偉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新昌中學,1935年初中畢業。在“教育救國”的口號影響下,17歲的呂型偉只身跑到東茗鄉白巖村偏僻的山溝,在一座破廟里辦起了當地有史以來第一所學校。他跑家串戶動員學生上學,最終招到81名學生,小的六七歲,大的18歲,語文、算術、常識、音樂、體育等都是他一個人教。1937年,呂型偉考上杭州師范學校公費生,后又考取浙江大學師范學院。他不斷地求學,直到1946年畢業后任教于上海省吾中學。
建國后,呂型偉歷任上海市東中學校長,上海市教育局處長,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他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研究教育理論,著有《為了未來——我的教育觀》、《呂型偉從教七十年散記》等;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太地區普教專家”稱號;曾獲得第二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宋慶齡樟樹獎”、“上海市離休干部先進個人”和“上海市教育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08年被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云人物”稱號;2012年榮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呂型偉親歷了中國20世紀前半期的教育,參與了新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在基礎教育國家決策咨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特色。他敢說前瞻內行的真話,敢做前人未做的改革之事,樂做平易近人的智慧長者??v觀呂型偉的一生,是在各種力量的交織下成長和成熟的一生,其意涵豐富的經歷展現了他開放、從容、剛毅和探索型的人格,可以說是教育之魂。
成就薈萃
1978年,針對凱洛夫教學論中不全面的“雙基”觀點,提出“加強基礎,發展智能,提高素質”。
1983年,針對以往僅僅通過課堂教學與課本來傳遞知識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改革第一渠道,發展第二渠道,創建兩個渠道并重的教學體系”,首次提出把信息技術的傳遞放在與課堂教學并重的地位,并引發了課程結構的重大改革。后來“第二課堂”被普遍使用。
20世紀80年代,針對農村學校嚴重的流生率和農村發展遲緩問題,在上海的南匯等地開展農村教育改革,提出了農科教統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結合的觀點。后在全國廣為傳播。
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健身體育,反對單純的競技體育。
198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上提出了“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主張。后來,社區教育成為國家教育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學生有個性才有自主創造,不能在劃一與規范中泯滅了學生創造的天性?!边@是呂型偉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