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駱賓王(626年?—687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唐代大臣、詩人、儒客大家,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駱賓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間,成為道王李元慶文學、武功主簿,遷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年)擔任侍御史,因事下獄,遇赦而出;調(diào)露二年(680年)出任臨??h丞,坐事免官;光宅元年(684年),跟隨英國公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撰寫《討武曌檄》。徐敬業(yè)敗亡后,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空門。駱賓王詩作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zhuǎn)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存于世。清代陳熙晉輯有《駱臨海集箋注》。
早年經(jīng)歷
駱賓王出身寒門,其名字和表字來源于《易經(jīng)》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逼邭q能詩,號稱“神童”。據(jù)說《詠鵝》就是七歲時所作。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宦海浮沉
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駱賓王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于自炫,辭不奉命。后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貶謫,從軍至西域,長期守衛(wèi)邊疆。后入蜀,進入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僚,平定蠻族叛亂的文檄多出于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年)駱賓王調(diào)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他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作《在獄詠蟬》以抒悲憤。次年,遇赦被釋放。調(diào)露二年(680年)駱賓王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杜f唐書》也記載,駱賓王是在武則天臨朝稱制之后,以長安主簿的身份被貶謫為臨海丞的。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討武失敗
嗣圣元年(684年)武則天廢中宗,這年九月,徐敬業(yè)(即李敬業(yè),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當年十一月,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主要成就詩歌成就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杰”之一,對蕩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有唐一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贊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在初唐四杰中,駱賓王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還有《疇昔篇》《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氣息,驅(qū)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zhuǎn)的結(jié)構(gòu)形式以及正在發(fā)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jié)宛轉(zhuǎn)而和諧,聲情并茂,感染力強,易于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jié)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后的劉希夷、張若虛,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yè)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fā)展下來的。“四杰”齊名,原是詩文并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艷發(fā)、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駱賓王《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jié)作為理論根據(jù),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fā)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jù)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其詩,最早為中宗時郗云卿所輯10卷,今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后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后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事跡見新、舊《唐書》。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例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zhàn)斗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diào)還不協(xié)調(diào),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并無遜色。絕句小詩,如《于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蕩著風云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從齊梁文學走向盛唐文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中,駱賓王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過渡人物。駱賓王一生處于理想與現(xiàn)實、懷才與不遇的矛盾沖突中,造成了他耿介正直的性格和汲汲進取人生態(tài)度,他的詩文中貫注著飽滿的激情和強烈的自我意識,這是其作品“剛健”“風骨”的精神氣格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從文學內(nèi)容角度看,駱賓王的詠物詩強調(diào)興寄,抒發(fā)自我,強調(diào)所詠之物的精神氣格,擺脫了齊梁詠物文字游戲式的寫作范式。他曾久戍邊城,其邊塞詩生動描寫西域的景象和親身經(jīng)歷,抒寫初唐士人的進取豪情,突破了南朝詩人“緣題設(shè)境”式的寫法和低沉消極的格調(diào),深刻影響了盛唐詩人的創(chuàng)作。從文學形式上看,駱賓王的歌行體詩歌也具備重大的開拓意義,或通過抒發(fā)興衰之感,或通過抒發(fā)為弱女子打抱不平的俠氣,改造傳統(tǒng)的帝京、艷情題材的寫法,呈現(xiàn)出闊大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駢文成就
駱賓王的駢文具有“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內(nèi)涵、“順時而行”的人生觀念、高尚正直的人格信仰、建功立業(yè)的愛國熱情、仕途不順的幽怨之情,呈現(xiàn)出激越昂揚的思想內(nèi)容與濃郁壯大的藝術(shù)風格。同時還鏗鏘有力,意象大氣昂揚、壯大剛健,坦易自然又“音情頓挫”,有著一股催人奮發(fā)、激人前進、積極向上的力量,也有著昂揚激越的情感基調(diào)。這種情感基調(diào)集中體現(xiàn)在其對于大氣昂揚的意象運用上。駱賓王筆下的事物總是大氣磅礴,無論什么場景,總帶著一股昂揚之氣。他會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選取適當?shù)囊庀螅磸弯秩?,文筆神采飛揚,氣勢昂揚激越。如《答員半千書》中,為表達士子應當安貧樂道、守身待時,借用“鯤鵬”這一意象,反復渲染,氣勢壯大。另外,抒情意味濃重,他總是將飽滿的情感注入駢文之中,不論是求仕之情還是批判之情,在駱賓王的文中總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抒發(fā)情感的同時,文辭懇切,又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用大量的筆墨塑造了一個高尚、正直、才學淵博的自我形象。這直白又淋漓盡致的表達方式既使得駱賓王駢文情感充沛,極富感染力,又使得讀者有強烈的代入感,起到了引人入勝的作用。駱賓王的書啟文感情真摯、精練簡省,一反齊梁駢文感情空洞、用典繁縟的弊病,是對庾信文風的充分繼承和有益的改造。
軼事典故才驚女帝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駱賓王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笨犊ぐ海瑲馔躺胶?。女皇帝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驚問是誰寫的,有人說是駱賓王所寫,武則天感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靈隱續(xù)詩
初唐詩人宋之問曾在一個秋日來到杭州靈隱寺,觸景生情,信口吟道:“嶺邊樹色含風冷……”這句詩因為是偶然得之,故后面的句子就卡了殼。宋之問邊走邊思考,走到大雄寶殿門前,忽然聽到一個和尚說:“信口吟詩,風光就在嘴邊,何苦端著金碗要飯?”宋之問壓下火氣,和藹說道:“晚輩愿聽教誨?!焙蜕姓f:“我為你續(xù)上一句,石上泉聲帶雨秋,你看如何?”此句平仄、對仗、意境和措辭皆佳,宋之問便知道此人不凡。白天,他見靈泉寺背山依水,樹木蔥蘢,花香四溢,想寫一首詩《靈隱寺》留作紀念。然而,只想了開頭兩句“鷲嶺郁巖峣,龍宮鎖寂寥”,便思路枯竭。于是,他訴說了自己寫詩的苦惱。那和尚聽罷,稍作思考,便說:“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鳖D時,宋之問便靈感一閃,文如泉涌,當夜就一氣呵成山水名篇《靈隱寺》。這首山水游記詩寫得章法嚴謹,對仗和諧,字字入畫,意境清新,立意高遠;其出類拔萃的藝術(shù)成就,自然也奠定了宋之問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翌日,宋之問想留下來,拜老和尚為師,虛心請教。不料他已經(jīng)不知去向。經(jīng)打聽,方知那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因兵敗于靈隱寺削發(fā)出家。
寶藏之謎
駱賓王避武氏之亂在湖南省炎陵縣十都鎮(zhèn)瓜寮村立寨名曰狹谷寨(今饒友根屋后),以耕種打獵為生。他樂施好善、濟困濟貧深受當?shù)乩习傩盏暮迷u。他惜別時送給吳姓老人一張告書,叫他收好不要給人看。老人不識字,但也未給人看。老人死后,他兒子在他衣柜里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日出行屋影,晚霞掛樹梢;左星七寸起,右勾一桿苗。恩為久住地,種下一國寶;送君夜明珠,福人土里刨?!彼麅鹤于s緊按照字條說法去找,可是一晃幾年光景,到哪去找呢?他兒子便找其他人幫忙找,也無濟于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可是寶貝今也還沒找到。
家族成員
據(jù)史料記載:駱賓王祖上——東漢章帝時期尚書郎駱雍臨(字季周),從陜西周至駱谷遷徙到浙江義烏?!恶樖献谧V》記載:“駱氏源于炎帝之后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因以為姜。至周,(姜)太公望有子名駱谷者,子孫遂以駱為姓……”東漢章帝建初間,駱雍臨因得罪權(quán)貴竇憲,為免遭橫禍,攜妻兒由陜之駱谷遷烏傷(今浙江義烏)。義烏駱姓宗族以雍臨公為始遷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