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體投地
詞語解釋
五體投地[ wǔ tǐ tóu dì ]
⒈ ?指兩肘、兩膝和頭頂著地,佛教最恭敬的禮節,比喻敬佩到了極點。
英adulate; 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sb. in admiration;
引證解釋
⒈ ?雙肘、雙膝及頭一起著地。原為古代 印度 表示虔敬的行禮方式,佛教沿用。
引《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
《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今以此國羣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
⒉ ?泛稱跪拜。
引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娘》:“大郎 五體投地,泣述所來。”
⒊ ?比喻佩服到極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同徵友 萬柘坡 光泰,精于五七古。
引程魚門 讀之,五體投地。”
《老殘游記》第十一回:“申子平 聽得五體投地佩服。”
魯迅 《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
國語辭典
五體投地[ wǔ tǐ tóu dì ]
⒈ ?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后比喻非常欽佩。
引《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安龍媒對你這樣的天人,只有五體投地了。」
《老殘游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近心悅誠服
最近近義詞查詢:
補足的近義詞(bǔ zú)
烏黑的近義詞(wū hēi)
作弄的近義詞(zuò nòng)
參與的近義詞(cān yù)
從前的近義詞(cóng qián)
統一的近義詞(tǒng yī)
睡覺的近義詞(shuì jiào)
秘密的近義詞(mì mì)
孩子的近義詞(hái zǐ)
接近的近義詞(jiē jìn)
后果的近義詞(hòu guǒ)
效力的近義詞(xiào lì)
講話的近義詞(jiǎng huà)
溝通的近義詞(gōu tōng)
認真的近義詞(rèn zhēn)
口岸的近義詞(kǒu àn)
人造的近義詞(rén zào)
近似的近義詞(jìn sì)
消磨的近義詞(xiāo mó)
航線的近義詞(háng xiàn)
東瀛的近義詞(dōng yíng)
風聲鶴唳的近義詞(fēng shēng hè lì)
發現的近義詞(fā xiàn)
汲取的近義詞(jí qǔ)
干燥的近義詞(gān zào)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