躑躅
詞語解釋
躑躅[ zhí zhú ]
⒈ ?徘徊不前。
例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始躑躅于燥吻。——《文選》
英pace up and down; loiter around;
⒉ ?用腳踏地。
例立躑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賦》
英tread;
引證解釋
⒈ ?以足擊地,頓足。
引《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時,則必反鉛過故鄉(xiāng),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王先謙 集解:“躑躅,以足擊地也。”
《宣和遺事》后集:“帝止之不可,但躑躅於地,大哭而已。”
《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須臾,烈焰亙天,皆不勝其苦,哮吼躑躅,皮肉焦爛。”
《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魏犨 騰身跨在那獸身上,雙手將他項子抱住,那獸奮力躑躅。”
⒉ ?徘徊不進貌。
引《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明 陳子龍 《小車行》:“叩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何其芳 《畫夢錄·墓》:“以后他的影子就躑躅在這兒的每一個黃昏里。”
⒊ ?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引唐 白居易 《題元十八溪居》詩:“晚葉尚開紅躑躅,秋房初結白芙蓉。”
清 趙翼 《肇璜歿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鵑一本見貽》詩:“一枝躑躅贈留貽,老瓦盆經(jīng)手澤滋。”
郭沫若 《杜鵑》:“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
國語辭典
躑躅[ zhí zhú ]
⒈ ?徘徊不前的樣子。
引漢·秦嘉〈贈婦詩〉三首之二:「臨路懷惆悵,中駕正躑躅。」
《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一三·古辭·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近徘徊 躊躇
⒉ ?山躑躅的簡稱。參見「山躑躅」條。
最近近義詞查詢:
節(jié)儉的近義詞(jié jiǎn)
平定的近義詞(píng dìng)
群眾的近義詞(qún zhòng)
身后的近義詞(shēn hòu)
開啟的近義詞(kāi qǐ)
面前的近義詞(miàn qián)
改變的近義詞(gǎi biàn)
紅軍的近義詞(hóng jūn)
明明的近義詞(míng míng)
自命不凡的近義詞(zì mìng bù fán)
會萃的近義詞(huì cuì)
可有可無的近義詞(kě yǒu kě wú)
人民的近義詞(rén mín)
國色天香的近義詞(guó sè tiān xiāng)
黑幕的近義詞(hēi mù)
再現(xiàn)的近義詞(zài xiàn)
情緒的近義詞(qíng xù)
領先的近義詞(lǐng xiān)
性命的近義詞(xìng mìng)
布告的近義詞(bù gào)
全部的近義詞(quán bù)
節(jié)減的近義詞(jié jiǎn)
調動的近義詞(diào dòng)
兒歌的近義詞(ér gē)
缺點的近義詞(quē diǎn)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