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蚌埠閘水利風景區位于淮河中游,座落在蚌埠市禹會區黑虎山路1號,距離蚌埠市區約6km。整個景區占地面積約500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約110公頃,水面約390公頃。
淮河蚌埠閘水利風景區主要突顯“展禹王宏愿”、“觀淮水雄韻”、“賞濕地*”、“...
荊山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縣有當涂山 , 淮出于荊山之左, 當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資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荊山洪 ,距趙步二百馀里.” 胡三省 注:...
白乳泉位于荊山北麓。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難得的宜茶之水。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采得一塊價值連城的璞玉,敬獻給楚王。因宮中玉工不識其寶,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楚厲王和楚武王砍去雙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荊山之下。文王被卞...
錐子山林木茂盛,景色優美,自古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說。 八大景為玲瓏塔、石屋、龍鳳橋、銀杏樹、乳泉、石門、點將臺、仙人床;八小景為飛來石、蟒石、鸚鵡石、老虎石、樓石、燈座石、石壇子、無意井。1996年,錐子山森林公園管理處成立,著手進行規劃管...
白乳泉,背依荊山,面臨淮水,卞和洞以谷為鄰。周圍峰巒疊翠,榴林似海,綠樹掩映,芳草如茵,是遠近聞名的天然佳境。 白乳泉原名白龜泉,相傳唐貞元年間,泉內曾有白龜流出,因此得名。宋元佑七年,詩人蘇東坡與其二子蘇迨、蘇過自河南赴杭州過此,見泉水奇...
沱湖位于五河縣境內,素有水鄉之稱。近年來經過開發建設,以其獨特的生態風韻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旅客。沱湖作為天然淡水湖,有7.36萬畝水面,其水質較少污染,湖底較平坦,正常水位較深處為3米,以其盛產螃蟹、魚蝦、野鴨而聞名。...
禾泉農莊北倚涂山,東臨合徐高速公路,南接天河之水,西畔淮河、渦河,毗鄰206國道,占地650余畝,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自然環境優美。...
南山兒童公園位于蚌埠市中心,總面積5公頃;始建于1927年,是蚌埠較早建成開放的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后曾多次易名,1981年定為現名。園內南山海拔高度44.8米,依山建有電動飛機、游艇、空中轉椅等兒童游藝設施。山北角有占地700平方米的兒童...
在蚌埠市東郊李樓鄉境內。相傳三國時,東吳名將魯肅與曹操爭奪江淮地區時,曾屯兵于此。屯兵點為兩座山頭。至今仍有4個大坑谷,據傳分別為魯肅當年屯兵時的軍械坊與糧倉;山腳的梅村,則為魯肅當年的居住地。現村口尚存古井一口,井口用巨石雕鑿。...
園區由摩天輪城市廣場、花鼓燈文化廣場、民俗集市、極速世界、冒險世界、歡樂世界、魔幻世界、童話世界、繽紛水世界、生態園十大主題區域組成,懸掛式過山車、高空飛翔等近30項挑戰極限、驚險刺激的大型游樂項目。花鼓燈是項目重要的文化主題,也是未來演藝...
珠園位于市中心,原為修建淮河路天橋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后經全面治理,1958年辟為公園,稱大塘公園,總面積6.9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1999年,經重新規劃改造后,改名為珠園。如今的珠園秀木蔥蘢,芳草萋萋,碧波蕩漾,曲徑通幽,樓亭臺...
“霸王別姬”大型雕塑是垓下古戰場的標志性建筑,巍然矗立于“垓下遺址”前方約500米處,位于霸王街與漢王路交叉路口的“楚漢廣場”中心。該雕塑以著名的垓下之戰為歷史背景,以項羽與虞姬的悲壯愛情故事為創作素材,簡潔明快,主題突出,具有典型的民族風...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的山就像一朵朵的蓮花瓣,曹山寺便坐落在蓮花瓣當中,猶如一顆蓮心。正對著寺廟的山叫供養山,它的形狀就像一碗盛滿的齋飯,供奉著菩薩,與供養山相對的是虎山,虎山的右邊是龍山,它與虎山形成了龍虎之勢,與四周的蓮花瓣圍抱著曹山寺,...
蚌埠海洋樂園位于蚌埠花鼓燈嘉年華樂園門口,展示面積6000平方,為皖北*海洋主題樂園。樂園由夢幻水母、 海底隧道、璀璨珊瑚、神奇極地、美人魚劇場、海獅劇場、熱帶雨林生物、兩棲爬行館、觸摸池、奶瓶喂魚、水世界等各具特色的場館組成。整個場館總水...
張公山公園位于蚌埠市西南部,總面積72公頃,是市內比較大的公園。1973年始建,1983年正式開放。公園由張公山和化陂湖組成,湖中有島。園內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湖岸曲折,遍植垂柳;山坡蒼松翠柏,曲徑通幽;山頂建有望淮塔。園東部建有游船碼頭、...
蚌埠博士蛙寶貝景區簡介多樣的游玩設施,讓大人和小孩盡情游玩,享受親子樂!這里是屬于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歡樂、探險、新鮮、色彩鮮艷的完了設施安全又環保,讓您的孩子流連忘返。這里是開啟您寶貝智力與身體身體協調力的*場所。...
湯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東郊曹山。湯和,鳳陽人,與明太祖朱元璋為同鄉好友,元末隨朱起義,屢建戰功,官至信國公,死后封東甌襄武王。墓面對龍子河,背負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輝映,墓室是一座依山構筑的大型磚石單券式建筑物。高3.米,寬3石6米,面積約...
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洞由巨巖天然巧成, 石型圓潤,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跡。洞中可容數十人(根據現代人實際得知,實際只可容納十幾人),巖壁有“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