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布)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東、南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蓬,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剛果(布)概況
剛果,全稱為剛果共和國,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東、南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蓬,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扎伊爾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庫依路河單獨入海。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剛果總人口為400萬(2004年)。剛果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大小民族56個。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剛果族,約占總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占16%;中部太凱族占20%;北方原始森林里還生活著少數俾格米人。官方語言為法語。民族語言南方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為林加拉語。全國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蘭教。
剛果全國共劃分10個省,6個直轄市,83個縣。
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15世紀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繼侵入。1884年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扎伊爾,以西地區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剛果。1910年,法國占領了剛果。1958年11月成為自治共和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0年8月15日,剛果獲得完全獨立,定國名為剛果共和國。1968年6月31日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91年決定將國名剛果人民共和國改為剛果共和國,同時恢復使用獨立時的國旗和國歌。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綠、黃、紅三色構成,左上方為綠色,右下方為紅色,一條黃色寬帶從左下角斜貫至右上角。綠色象征森林資源及對未來的希望,黃色代表誠實、寬容和自尊,紅色代表熱情。
剛果共和國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除石油和木材外,還擁有大量未開發的底下礦產,如:鐵(已探明的鐵礦儲量為10億噸)、鉀、磷、鋅、鉛、銅、錳、金、鈾和鉆石等。天然氣儲量為1萬億立方米。剛果國內幾乎沒有民族工業,農業落后,糧食不能自給,經濟總體落后。但就地區而言,南方又較北方相對好些。因為黑角至布拉柴維爾的大洋鐵路橫穿剛果南部,交通相對方便帶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剛果的加工制造業,主要集中南方的黑角、布拉柴維爾和恩卡伊三個城市。
剛果河流域是僅次于亞馬遜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區域,剛果河也是僅次于尼羅河的非洲第二大河。而剛果河“走廊”則是中部非洲旅游的重要景點。它將剛果河流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描繪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從布拉柴維爾乘船上行,首先看到的是姆巴穆島,這是個由剛果河常年沖擊而成的沙洲,綠樹成蔭,碧波細浪,風景如畫,吸引著大量的詩人、畫家和外國游客。當船駛過瑪魯古-特雷肖,便進入聞名遐邇的剛果河“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