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面積6.97萬平方公里,位于連接歐亞大陸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個黑海沿岸、庫拉河中游和庫拉河支流阿拉扎尼河谷地。西臨黑海,西南與土耳其接壤,北與俄羅斯接壤,東南和阿塞拜疆及亞美尼亞共和國毗鄰。全境約2/3為山地和山前地帶,低地僅占13%。西部為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干燥的亞熱帶氣候。
格魯吉亞概況
格魯吉亞國土面積6.97萬平方公里。位于連接歐亞大陸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個黑海沿岸、庫拉河中游和庫拉河支流阿拉扎尼河谷地。西臨黑海,西南與土耳其接壤,北與俄羅斯接壤,東南和阿塞拜疆及亞美尼亞共和國毗鄰。全境約2/3為山地和山前地帶,低地僅占13%。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脈,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中間為山間低地、平原和高原。大高加索山脈有許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內最高峰什哈拉峰,海拔為5068米。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里奧尼河。有帕臘瓦納湖和里察湖等。西部為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干燥的亞熱帶氣候。各地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海拔490~610米地帶為亞熱帶氣候,較高處氣候偏寒;海拔2000米以上地帶為高山氣候,無夏季;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
公元前6世紀,在現格魯吉亞境內建立了奴隸制的科爾希達王國,公元4至6世紀建立封建國家。公元6至10世紀處于伊朗薩珊王朝、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哈里發國統治之下。公元6至10世紀基本形成格魯吉亞民族,并于公元8至9世紀初形成了卡赫季亞、愛列京、陶-克拉爾哲季等封建公國以及阿布哈茲王國。13至14世紀蒙古韃靼人和帖木兒先后入侵。15至17世紀初,格魯吉亞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公國和王國。16至18世紀格魯吉亞為伊朗和土耳其兩國的爭奪對象。1801年至1864年,格魯吉亞各公國先后被沙皇俄國兼并,改為梯弗里斯和庫塔伊西省。1918年德國、土耳其和英國軍隊侵入格魯吉亞。1936年12月5日,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11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改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蘇聯解體后,格魯吉亞于1991年4月9日宣布獨立,后于1993年10月22日正式加入獨聯體。1995年魯吉亞通過新憲法,將國名由原來的格魯吉亞共和國更名為格魯吉亞。
國旗:2004年1月14日,格魯吉亞議會通過法案,決定停止使用1990年確定的原國旗,取而代之的是“白色旗底,5個紅色十字架”的新國旗。
格魯吉亞人口440.13 萬(2006年1月)。格魯吉亞族占70.1%、亞美尼亞族占8.1%、俄羅斯族占6.3%、阿塞拜疆族占5.7%、奧塞梯族占3%、阿布哈茲族占1.8%、希臘族占1.9%。官方語言為格魯吉亞語,居民多通曉俄語。多數信奉東正教,少數信奉伊斯蘭教。
格魯吉亞是一個工業農業國,自然資源貧乏,主要礦產有煤、銅、多金屬礦石、重金石等。錳礦石儲量豐富,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工業生產中以錳礦石、鐵合金、鋼管、電力機車、載重汽車、金屬切割機床、鋼筋混凝土等為主,尤以錳礦石開采聞名。輕工業產品以食品加工著稱,主要產品有罐頭、葡萄酒等。格魯吉亞釀造的葡萄酒著稱于世。農業主要包括茶業、柑桔、葡萄和果樹栽培等。畜牧業和養蠶業較發達。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草、向日葵、大豆、甜菜等。但谷物產量較低,不能自給。近年來,格魯吉亞在西部、東部和黑海地區還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格魯吉亞境內有許多著名的礦泉療養區和氣候性療養區,如加格拉、蘇呼米等。
格魯吉亞主要城市
第比利斯:第比利斯(Tbilisi)是格魯吉亞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外高加索地區著名古都。位于大高加索與小高加索之間,地處外高加索的戰略要沖,瀕臨庫拉河,海拔406至522米。庫拉河在第比利斯穿過陡峭的峽谷,呈弓形由西北向東南流去,整座城市沿庫拉河兩岸以階梯式向山麓展開。面積348.6平方公里,人口120萬(2004年),年平均氣溫12.8℃。
據史料記載,公元4世紀,位于庫拉河沿岸的一個名叫第比利斯的聚居點成了格魯吉亞的首都。而文獻中關于第比利斯的最早記載,是4世紀60年代發生的一次外族入侵的攻城戰斗。從那時起,第比利斯的歷史就與曠日持久的戰爭及短暫的和平、戰火的無情破壞與戰后大規模的建設、繁榮和衰退永遠地連在了一起。
6世紀,第比利斯被波斯人占據,7世紀又被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占領。1122年,第比利斯被大衛二世收復,定為格魯吉亞國都。1234年被蒙古人攻陷,1386年遭帖木兒洗劫,之后數次被土耳其人攻占。1795年波斯人縱火焚城,把第比利斯變成一片焦土。1801年至1864年,格魯吉亞各公國先后并入俄羅斯帝國,第比利斯也隨之被俄國兼并。1921年前蘇聯把它定為格魯吉亞加盟共和國首都,從此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城市建設活動。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建設,第比利斯已經成為前蘇聯最優美、最舒適的城市之一。1991年4月9日,格魯吉亞共和國宣布獨立,第比利斯為首都。
環境幽雅的格魯吉亞科學院植物園坐落在古城堡東南的峽谷中,它原是古代宮廷花園,1845年改建為國家植物園,后來又改為格魯吉亞科學院植物園。這里有一片浴池區,古代這里就是第比利斯的重要礦泉療養區。這是一組地穴式浴池建筑,人們利用毗鄰的塔博爾山地流出的含硫磺礦物質的天然溫泉水來沐浴,醫療效果極好。它已成為著名的游覽休養區。沿浴池街北行即來到庫拉河畔,第比利斯古城奠基人的高大騎馬鑄像就屹立在庫拉河北岸的高地基巖上。
第比利斯是格魯吉亞工業中心,以機械制造和金屬加工工業為主,紡織 、煙草、制革等輕工業,油脂、乳品等食品加工業亦較發達。該市也是高加索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其鐵路干線通巴統、巴庫、埃里溫等地,并有許多條公路交匯于此,將外、北高加索連接在一起,與原蘇聯及周邊、歐洲國家的一些大域市有航空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