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揜
〈動〉
(1) 通“掩”。捕取;襲取 [take]
揜,自關以東,取曰揜,一曰覆也。——《說文》
諸侯不揜群。——《禮記·王制》
揜禽旅。——《谷梁傳·昭公八年》
揜群雅。——《史記·司馬相如傳》
取之不圍澤,不揜群。——漢· 劉向《說苑·修文》
(2) 又如:揜群(捕取獸群)
(3) 遮蔽;掩藏 [cover;hide]
廣輪揜坎。——《禮記·檀弓》
出入相揜。——《荀子·富國》
忽見一個人揜揜縮縮,在那瓜地中。——《二刻拍案驚奇》
(4) 又如:揜覆(遮蓋);揜著(掩飾自己的壞處,顯示自己的好處);揜眼(眼罩);揜匿(遮掩)
(5) 承襲 [inherit]
教誨開導成王,使諭于道,而能揜跡于 文武。——《荀子·儒效》
(6) 又如:揜跡(承襲先輩的事業)
(7) 通“掩”。奪去 [seize;take by force]
見寢石,以為虎也。懼揜其氣也。——《淮南子·泛論》
康熙字典
揜【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集韻》《韻會》衣檢切《正韻》於檢切,淹上聲。《說文》自關以東謂取曰揜。《揚子·方言》揜
,取也。關東曰揜,關西曰
。一曰覆也。《禮·禮器》豚肩不揜豆。
又《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
又困迫也。《易·困彖》困剛揜也。《禮·表記》篤以不揜。《疏》君子篤厚行於善道,不使揜逼而被困迫也。
又《揚子·方言》滅也。吳揚曰揜。
又揜然,疾歸貌。《漢書·司馬相如傳》揜乎反鄉。
又《唐韻》烏敢切《集韻》《韻會》烏感切,庵上聲。手揜物也。《韻會》與掩同。互詳掩字註。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揜【卷十二】【手部】
自關以東謂取曰揜。一曰覆也。從手弇聲。衣檢切
說文解字注
(揜)自關以東取曰揜。取上俗本有謂字。今依宋本。方言曰。掩、、取也。自關而東曰掩。自關而西曰
。或曰抯。按許所據方言葢作揜。李善注子虛、上林賦引方言亦作揜也。今廣雅掩、取也。字作掩。從手。弇聲。衣檢切。七部。一曰覆也。弇、葢也。故從弇之揜爲覆。凡大學揜其不善、中庸誠之不可揜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