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瀆
瀆
〈名〉
(1) 通“竇”。 本義: 洞; 穴 [hole]
[鄭伯有] 晨, 自 墓門之瀆入。——《左傳》。 杜預注:“ 墓門, 鄭城門。”
(2) 另見
基本詞義
◎ 瀆
瀆
〈名〉
(1) (形聲。從水,賣聲。本義:水溝,水渠)
(2) 同本義。又特指邑中的溝 [ditch]
瀆,溝也。一曰邑中溝。——《說文》
坎為溝瀆。——《易·讀卦》
開其瀆。——《荀子·脩身》
彼尋常之ň瀆兮。——《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索隱:“小渠也。”
掌溝瀆澮池之禁。——《周禮·雍氏》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 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
(3) 又如:瀆田(開溝渠而溉田)
(4) 大川 [large river]
江淮河濟為四瀆。——《爾雅》
再三瀆。——《易·蒙》
(5) 又如:四瀆(長江、黃河、淮水、濟水)
詞性變化
◎ 瀆
瀆、凟
〈動〉
(1) 輕慢;不敬 [desecrate;profane]
瀆貨無厭。——《左傳·昭公十三年》
不亦瀆姓矣乎。——《國語·周語》
(2) 又如:瀆奏(臣子向皇帝啟奏時用的謙辭);瀆宸聰(謙辭。意為冒犯皇帝。宸:王位、帝王的代稱);瀆控(輕率提出控訴);瀆慢,瀆褻(輕慢,褻瀆);瀆聒(輕慢多話)
(3) “瀆”又假借為“黷”。貪污 [corrupt;embezzle]。如:瀆貨(貪污財物)
◎ 瀆
瀆
〈形〉
(1) 煩瑣 [overelaborate]。如:瀆請(一再懇請)
(2) 另見
康熙字典
瀆【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5畫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牘。《說文》溝也。《爾雅·釋水》注澮曰瀆。
又江河淮濟爲四瀆。《釋名》瀆,獨也。各獨出其水而入海也。《白虎通·巡狩篇》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大,故稱瀆。《風俗通·山澤篇》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
又小渠也。《賈誼·弔屈原賦》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吞舟之魚。
又慁也,重複也。《易·蒙卦》再三瀆,瀆則不告。
又慢也。《易·繫辭》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又易也。《左傳·成十六年》瀆齊盟而食話言。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瀆山,蜀之汶山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豆。句瀆,地名。《左傳·桓十二年》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
又與竇同。《左傳·襄三十年》伯有自墓門之瀆入。瀆,徐邈音豆。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瀆【卷十一】【水部】
溝也。從水賣聲。一曰邑中溝。徒谷切
說文解字注
(瀆)溝也。謂井閒廣四尺、深四尺者也。從水。聲。徒谷切。三部。一曰邑中曰溝。曰字依玄應補。不必井閒、亦不必廣四尺深四尺者也。按瀆之言竇也。凡水所行之孔曰瀆。小大皆得稱瀆。釋水曰。注澮曰瀆。又曰。江河淮濟爲四瀆。水經注謂古時水所行今久移者曰故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