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緄
緄
〈名〉
(1) 織成的帶子 [band;tape]
緄,織帶也。從糸,昆聲。——《說文》
竹閉緄縢。——《詩·秦風·小戎》。傳:“繩也。”
緄帶。——《后漢書·南匈奴傳》。注:“織成布也。”
(2) 通“袞”
(3) 帝王及公侯的禮服 [robes worn by the emperor]
當窮臺緄,松僑協(xié)軌。——漢《領(lǐng)校巴郡太守樊敏碑》
(4) 袞職,三公之職 [high-rank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維時假階,將受緄職。——漢《衛(wèi)尉卿方碑》
(5) 通“昆”(
)。后代子孫 [descendants]于是刊碑,以示后緄。——漢《綏民校尉熊君碑》
詞性變化
◎ 緄
緄
〈動〉
(1) 用帶子保護、加強或裝飾 [band]。如:在褲口上緄一條邊
(2) 用彩帶或花邊裝飾 [trim]。如:在裙子上緄上花邊
康熙字典
緄【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8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本切,音袞。《說文》繡帶也。《詩·秦風》竹閉緄縢。《傳》緄,繩也。《後漢·南匈奴傳》童子佩刀緄帶各一。《註》緄,織成帶也。
又《集韻》胡昆切,音魂。縫也。
又《集韻》戸袞切,音混。混夷或作緄。《史記·匈奴傳》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註》字當爲混。
又《集韻》公渾切,音昆。義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緄【卷十三】【糸部】
織帶也。從系昆聲。古本切
說文解字注
(緄)織成帶也。各本無成字。依文選七啓注、後漢南匈奴傳注補。玉篇帶誤章。凡不待翦裁者曰織成。緄帶見後漢書。葢非三代時物也。詩小戎。竹秘緄縢。毛傳曰。緄、繩也。此古義也。而許不取之。過矣。漢碑用爲袞字。從糸。昆聲。古本切。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