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沵
濔
〈形〉
(1) 形容水滿 [full of water]
濔,滿也。從水,爾聲。——《說文》。字亦作瀰。
有瀰濟盈。——《詩·邶風·匏有苦葉》。傳:“深水也。”
河水瀰瀰。——《詩·邶風·新臺》
(2) 又如:沵沵(盛大的樣子);沵漫(水盈滿的樣子)
(3) 平坦 [level]
沵迆平原。——鮑照《蕪城賦》。注:“相連漸平之貌。”
(4) 又如:沵迤
康熙字典
沵【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字彙》同沴。
又水名,在襄陽。《水經注》零水東逕新城縣之沵鄕縣,謂之沵水。
又東歷宜城西山,謂之沵谿。東流合於夷水,謂之沵口。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沴【卷十一】【水部】
水不利也。從水?聲。《五行傳》曰:“若其沴作。”郎計切
說文解字注
(沴)水不利也。河東賦。秦神下讋。跖魂負沴。服?曰。沴、河岸之坻也。晉灼申之曰。沴、渚也。按坻礙水。令水不行。故謂之沴。從水。?聲。郎計切。按?聲本音當在十二部。鄭訓沴爲殄是也。今音郎計者、依如淳音拂戾之戾也。五行傳曰。若其沴作。其當作六。字之誤也。五行傳、謂伏生洪範五行傳也。若六沴作。見洪範五行傳文。鄭曰。沴、殄也。服?曰。沴、害也。司馬彪引五行傳說曰。氣之相傷謂之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