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瘺
瘻、瘺
〈名〉
(1) 頸腫大的病。即頸部淋巴結核 [lymph tuberculosis]
合水多鰧魚,狀如鱖…食者不癰,可以瘺。——《山海經》。 郭璞注:“瘺,癰屬也。”
(2) 瘺管 [fistula]。人或動物體深部膿腫,體表或臟器之間形成的管道。病灶分泌物由此管流出
瘺,即漏也。經年成漏者,在頸則曰瘰瘺,在痔則曰痔瘺。——明· 樓英《醫學綱目》
康熙字典
瘺【午集中】【疒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1畫
《字彙》力候切,音漏。瘺瘡。亦作瘺。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瘻【卷七】【疒部】
頸腫也。從疒婁聲。力豆切
說文解字注
(瘻)頸腫也。淮南說山訓。雞頭巳瘻。高注。瘻、頸腫疾也。雞頭、水中芡也。鍇本作頭腫。葢淺人恐與頸癅不別而改之。腫、癰也。頸腫卽釋名之癰?。從。婁聲。力豆切。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