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莽
〈名〉
(1) (會意。從犬,從茻。原意是犬跑到草叢中逐兔,假借為茻,草叢)
(2) 草叢 [grass cluster]
莽,草也。——《小爾雅》
暴骨如莽。——《左傳·哀公元年》
在野曰草芒之臣。——《孟子》
羅千乘于林莽。——《漢書·揚雄傳》
地饒廣薦草莽水泉。——《漢書·景帝紀》。注:“草稠曰薦,深曰莽。”
伏戎于莽。——《易·同人》
(3) 又如:莽林(泛指草木密集連綿而不能通過的森林;專指熱帶雨林);莽渺(深遠而渺茫的樣子);莽草(一種有毒植物,又稱“水莽草”)
(4) 草 [grass]
食莽飲水,枕塊而死。——《淮南子》
(5) 姓
詞性變化
◎ 莽
〈形〉
(1) 茂密;盛多 [dense;numerous]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辭·九章·懷沙》
(2) 又如:莽然(草木茂盛的樣子;也指眾多的樣子)
(3) 無涯際的樣子 [boundless]
莽,大也。——《小爾雅》
何以為之莽莽也。——《呂氏春秋·知接》。注:“長大貌。”
平原莽千里。——譚嗣同《出潼關渡河》
(4) 又如:莽沆(水廣大的樣子);莽泱(遼闊廣遠的樣子);莽莽蒼蒼(無邊無際);?
(5) 渺茫;迷茫 [vast and hazy]。如:莽眇(迷茫);莽莽漠漠(模模糊糊);莽鹵(模糊不明);莽蒼蒼(迷茫)
(6) 粗疏;魯莽 [rough and careless;boorish]。如:莽莽廣廣(莽莽撞撞);莽壯(鹵莽);莽鹵(粗疏;馬虎)
(7) 大;猛烈 [big;fierce]。如:莽壯(形容聲音、氣力粗壯有力)
康熙字典
莽【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8畫
《玉篇》《唐韻》《廣韻》莫朗切《集韻》《類篇》模朗切,音蟒。《說文》南昌謂犬善逐兔草中爲莽。
又《揚子·方言》草,南楚之閒謂之莽。《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註》莽亦草也。《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註》草冬生不死者。
又《周禮·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山海經》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又《拾遺記》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則焦,刈之爲席,方冬彌溫,以枝相摩則火出。
又《爾雅·釋草》莽,數節。《疏》凡竹節閒促數者名莽。
又《小爾雅》大也。
又草深貌。《楚辭·天問》草木莽莽。
又《莊子·則陽篇》君爲政焉勿鹵莽。《註》猶粗率也。
又莽蒼,見蒼字註。
又國名。《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名古莽之國。
又姓。《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孟康曰:本姓馬,明德皇后惡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又《廣韻》莫厚切,音某。義同。
又《唐韻古音》莫補切,音媽。《楚辭·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
又《集韻》謨郞切,音茫。莽蒼,亦讀平聲。俗作莾、莽。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莽【卷一】【茻部】
南昌謂犬善逐菟艸中爲莽。從犬從茻,茻亦聲。謀朗切〖注〗逐兔。
說文解字注
(莽)南昌謂犬善逐兔艸中爲莽。從犬茻。此字犬在茻中。故偁南昌方言、說其?意之恉也。引伸爲鹵莽。茻亦聲。謀朗切。十部。古音讀如模上聲。在五部。取諸雙聲也。
- 莽的詞語 組詞
- 莽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