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褰
〈名〉
(形聲。從衣,寒省聲。本義:套褲) 同本義 [leggings]
褰,绔也?!墩f文》
征褰與襦?!蹲髠鳌ふ压迥辍?/p>
振養矜寡,衣之褰襦?!醢彩短吨菪聦W并序》
詞性變化
◎ 褰
〈動〉
(1) 撩起[衣服等] [lift up]
褰,褰衣?!稄V韻》
暑無褰裳?!抖Y記·曲禮上》
與其有事,則褰裳濡足,冠掛不顧。——《后漢書·崔骃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对姟む嶏L·褰裳》
攬轡褰帷?!濉?周容《芋老人傳》
(2) 又如:褰裳避之(提衣躲避,比喻不愿接近某些人或事,遠避之);褰衣(提起衣服,揭起衣裳);褰裳(提起衣裳)
(3) 散開 [spread out]
自非煙褰雨霽,不辨此遠山矣?!端涀ⅰ?/p>
康熙字典
褰【申集下】【衣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0畫
《唐韻》去乾切《集韻》《韻會》丘虔切,音愆?!墩f文》袴也。《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褰與襦。
又搴也。《詩·鄭風》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禮·曲禮》暑毋褰裳。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襞襀褰縐?!对]》褰,縮也。
又《類篇》紀偃切,音湕。九件切,音蹇。義同?;蜃?img src="/d/file/spz/27771.png" alt="?" class="wh16" />?
。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褰【卷八】【衣部】
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徵褰與襦?!比ヲ?/p>
說文解字注
(褰)絝也。昭卄五年左傳曰。公在乾侯。徵褰與襦。杜曰。褰、絝也。方言曰。絝、齊魯之間謂之?。按今方言作?。俗字也。褰之本義謂絝。俗乃假爲騫衣字。騫、虧也。古騫衣字作騫。今假褰而褰之本義廢矣。從衣。寒省聲。去?切。十四部。字林己偃反。春秋傳曰。徵褰與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