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2.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與象山先生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二人為儒家正統辯論爭持,為儒武優劣比武較技,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
3.大,風景好,宋代的王胄、朱熹等名儒以及明代名相李九我曾經在山中留跡,他們題寫的墨寶蒼勁雄渾,他們留下的詩章慷慨激昂,為烏髻巖添加了文雅氣息。
4.年份:南宋光宗紹熙年間,一代大儒朱熹將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集一起刊刻,合稱四書。再加上先秦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
5.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與象山先生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二人為儒家正統辯論爭持,為儒武優劣比武較技,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
6.人之操履無若誠實。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
7.守正直而佩仁義。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
8.朱熹提出“讀書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專心什么也學不到。
9.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
10.盡管錢大昕對宋明理學的很多范疇提出質疑,但他對朱熹、王陽明正心誠意、主敬立誠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11.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修身是齊家的前提條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質,人才會有地位,才會受到眾多家庭成員甚至社會成員的尊重與愛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
12.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13.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說》實行并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
14.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15.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因金山寺的秀氣、靈氣,到此觀光小住,如抗倭名將張經、明代狀元翁正春、閩劇始祖曹學佺、宋理學大師朱熹等共30多位。
16.朱熹提出“讀書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專心什么也學不到。
17.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朱熹
18.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
19.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出自: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20.朱熹理學理論的首要宗旨是通過一套人性的修養方法,以革除“習氣”對本性的障蔽,進而促使潛存的道德本性如實彰顯。
21.楊凌只知道禮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發揚廣大,從那時起殉節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倒不知道朱熹還有這等“風liu韻事”。
22.楊凌只知道禮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發揚廣大,從那時起殉節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倒不知道朱熹還有這等“風liu韻事”。
23.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
24.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25.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大光明。
26.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 "朱熹"造句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