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下賢》鑒賞
原文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
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huán)佩月如襟。
賞析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靈夭矯之筆詠嘆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詩意境的清迥拔俗與文辭的清新秀朗一齊寫出。全句亦贊亦嘆,既盛贊沈下賢詩歌的格清調(diào)逸,舉世無與比肩;又深慨其不為流俗所重,并世難覓同調(diào)。
沈下賢一生沉淪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跡,早就不為人知。當杜牧來到沈下賢家鄉(xiāng)吳興的時候,其舊日的遺跡已不復存留。“草徑苔蕪不可尋”,這位“吳興才人”的舊居早已青苔遍地,雜草滿徑,淹沒在一片荒涼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這實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會對他們最大的冷落。“清唱”既無人和,遺跡又不可尋,詩人的憑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四兩句,就從“不可尋”進一步引發(fā)出“一夕小敷山下夢”來。舊居遺跡雖“草徑苔蕪不可尋”,但詩人的懷想追慕之情卻悠悠不盡,難以抑止,于是便引出“夢尋”來:詩人的夢魂竟在一天晚上來到了小敷山下,在夢境中浮現(xiàn)的,只有鳴聲琤琮的一脈清流和潔白澄明的一彎素月。這夢境清寥高潔,極富象征色彩。“水如環(huán)佩”,是從聲音上設喻,柳宗元《小石潭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月下聞水之清音,可以想見其清瑩澄澈。“月如襟”,是從顏色上設喻,足見月色的清明皎潔。這清流與明月,似乎是這位前輩才人修潔的衣飾,宛見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麗文采和清迥詩境的外化,宛聞其高唱的清音孤韻;更象是他那高潔襟懷品格的象征,宛見其孤高寂寞的詩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領,引申為襟懷。杜牧《題池州弄水亭》詩云:“光潔疑可攬,欲以襟懷貯。”光潔的水色可攬以貯懷,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為高潔襟懷的象征。所以,這“月如襟”,既是形況月色皎潔如襟,又是象征襟懷皎潔如月。這樣地回環(huán)設喻,彼此相映,融比興、象征為一體,在藝術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李賀的《蘇小小墓》詩,借“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的想象,畫出了一個美麗深情的芳魂,杜牧的這句詩,則畫出了一個高潔的詩魂。如果說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繪,那么后者則更多地側重于意境與神韻,對象不同,筆意也就有別。
這是交織著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憑吊之作。它表現(xiàn)了沈下賢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現(xiàn)了他的詩格與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賢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體的評贊,而是借助于詠嘆、想象、幻夢和比興象征,構成空靈蘊藉的詩境,通過這種境界,想象出沈下賢的高標逸韻。全篇集中筆墨反復渲染一個“清”字:從“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徑苔蕪”的凄清,到“水如環(huán)佩月如襟”的清寥夢境,一意貫串,筆無旁鶩。把避實就虛和集中渲染結合起來,顯得虛而傳神。
杜牧簡介
唐代·杜牧的簡介
![杜牧](/d/file/p/95fbb4f708db73bd1e19387a189501e8.jpg)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