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頭陀師》鑒賞
原文
少壯從戎馬上飛,雪山童子未緇衣。
秋山年長頭陀處,說我軍前射虎歸。
賞析
頭陀師,為去貪愛而修苦行者。頭陀十二苦行中,第七為阿蘭若處,意為遠離處,要求住于遠離人家之處,第八為冢間坐,也即要住于墳墓之處。由于戒行的規定,加上自身的克制,頭陀師總是給人遠離人群、清心寡欲、清靜孤寂的形象。這一位頭陀卻有另一種風姿:少壯從戎,軍中飛馬,射虎而歸,足顯雄姿英發;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卻風姿不減,豪氣不褪,遇有來者,便向人談起他當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僅不與頭陀相悖,而是更顯示了禪的精髓。佛教以為,要達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脫,必須有六種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進。禪門叫勇猛精進,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就是說要具有一種常人不具備的勇氣,釋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飼虎,都是這種勇氣的表現。只有具有這種精進的勇氣,才能破除貪愛、排脫煩惱、悟得佛性。
劉商簡介
唐代·劉商的簡介
劉商,唐代詩人、畫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大歷(七六六至七七九)間進士。官禮部郎中。能文善畫,詩以樂府見長。劉商的詩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這是他罷廬州合肥縣令后所作,約寫于大歷四五年(769——770)。《唐才子傳》卷四說他“擬蔡淡《胡笳曲》,膾炙當時”。《全唐詩》收錄有劉商的很多詩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