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始皇墓》鑒賞
原文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
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
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
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
賞析
王維的這首詩,主要是揭露他窮奢極欲,榨取民脂民膏的一面。它描寫了秦始皇墓的宏大規模:陵墓象山嶺一樣高,墓穴象一座地下宮殿。里面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水銀做的江海,黃金制的雁。這幾句極力鋪敘墓穴的豪華,但看不出詩人是暴露還是羨慕。再往下看就有微詞:有海卻沒有人渡船,墓里沒有春秋,雁也不會冬去春來。意思是說,再闊氣,也毫無用處。從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秦始皇大修陵墓已經有所不滿。最后兩句則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態度:陵墓周圍傳來了一陣陣松濤聲,好象是大臣們的哀怨。他只聽到卿、大夫們的哀怨而沒有聽到人民的呼聲、怒吼,是他的局限性。不過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他對秦始皇搜刮民脂民膏是持批判態度的。
詩的中間二聯,是從史書的記述中想象到的墓室中的情形,是對歷史的再現。在秦始皇的墓中,還有難以贅述的廣闊世界。但在現實世界中,這里的一切都是無聲的,都僵硬地放在這里。死亡的時間與眾不同,所以描寫這方面的詩歌也就較為稀少了。然而,在這個不一樣的世界中,墓中的景觀又被作者好像看到了一樣一一地被描寫了出來。王維感覺的視覺性——畫家之眼。在這里可以說是得到了最好的發揮。至尾聯時,開始傳來了聲音。風吹松樹的響聲,與大夫哀悼秦始皇之死的慟哭重合在了一起,作品怪異的色彩越來越濃了。
這首詩從客觀描寫到最后表明作者的態度,寫得很有層次。全詩寫得委婉含蓄,后四句雖然流露了詩人的傾向性,但表現得比較隱蔽,不是赤裸裸的直說,耐人尋味。全詩剪裁得當,十分精煉。關于秦始皇墓內的耗費,歷史上記載很多。作者只寫以明珠為日月,以水銀為江海等,因為這些事物為秦始皇墓中所特有,最能表現秦始皇的鋪張。這首詩是王維比較重視視覺印象的代表作品。
王維簡介
唐代·王維的簡介
![王維](/d/file/p/8d1a575b1ff88116d89973dfb006ca67.jpg)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