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詞》鑒賞
原文
今宵好風月,阿侯在何處。
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
東湖采蓮葉,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賞析
在李賀集中,這首詩的寫法是很獨特的。
李賀作詩取法于《楚辭》早已是定論,至于有人說李賀之詩“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褒揚亦甚。可能是李賀太喜歡標新立異的緣故吧,其詩趣實迥異于楚《騷》,走入幽冷鬼怪一路。從而人們往往忽視李賀也曾從南朝樂府民歌中汲取過養料。這首《綠水詞》就是明證。在這首詩中,詩人不僅在內容上與南朝樂府多言男歡女愛相一致,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素來喜用幽冷孤凄的字眼的詩人此番一反常態,詩歌所顯現出來的情感是明快的,且多效仿南朝民歌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很多詞語還直接取自于樂府民歌,讀來清新可愛。素性憂郁的詩人難得有這般輕快的心情。雖然此詩的主題,是良夜思憶所歡,中間滲透著一絲淡淡的苦味,但這在李賀已是很少見的了。
除了李賀在此詩中的“取徑”南朝樂府問題外,詩句本身幾乎不用加以解釋了。“今宵好風月,阿侯在何處?”梁武帝有詩云:“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又有人據別書說阿侯是妓女,此句則指詩人所想念的女子。梁武帝的詩很明顯是從民歌中汲取養料的,阿侯也許是當時民間所傳的人物。李賀此詩的第三句又從漢李延年的詩中化出。李延年原是伶人,其詩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李賀這里反其意而用之。“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相思不已,又無從尋覓,詩人心中因惦念她而產生許多遐想:也許她正在“東湖采蓮葉”,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根”。她采的蓮葉會給哪個人呢?“未持寄小姑”,意謂:不要先送給她的姐妹們。“且持感愁魂”,感愁魂是說詩人苦苦地思念她為她而憂愁。意謂:她該先把蓮葉拿來送給詩人。
比較一下南北朝時的《采蓮童曲》:“東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樂,為持解愁思。”不難發現,李賀此詩的后半首與這首民歌的措詞、含意非常相似。李賀平時作詩冥思苦索、嘔心瀝血,奇峭的風格往往使人們忘記李賀創作時曾那樣苦心孤詣、曾經精心雕琢,但細心的讀者還是可以見出他因刻意求工而露出那份雕琢的痕跡來的,而以這樣洗煉、明快的語言表達詩人纏綿悱惻的情感,在李賀實為難得。
李賀簡介
唐代·李賀的簡介
![李賀](/d/file/p/f2f5f6e23391b203cbabae71b4d4a999.jpg)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