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題小像》鑒賞
原文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賞析
“靈臺無許逃神失”,詩一開頭就用希臘神話白虹神箭射心這個形象的比喻,傾訴了作者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思。作者魯迅還在南京求學時,就努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密切注視當時的政治局勢,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民族命運;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孫中山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影響,因而祖國的垂危、人民的苦難,更象神箭一樣射中了他,使他無時無刻不為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擔心和憂慮。這句詩展示了作者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把挽救國家危亡看作自己神圣職責的革命胸懷,表現了魯迅積極戰斗的人生觀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
“風雨如磐暗故園”,是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猶如磐石壓頂,使祖國暗無天日,景象慘淡,岌岌可危。這句詩,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黑暗悲慘的現狀,是產生“靈臺無計逃神矢”這一強烈感情的客觀原因。作者魯迅這時雖身居異域,遠隔重洋,但萬里海天,并沒有隔斷他同祖國人民息息相通的聯系。他遙念在帝國主義列強宰割蹂躪和清王朝反動統治下的祖國。災難重重,危機四伏,內心的憂憤溢于字面。“暗”字不但寫出了黑暗動蕩的祖國的政治形勢,而且寫出魯迅無法遏制的憤慨和深沉的憂慮。
“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指作者的救國救民的理想。“荃”,指人民。這里,作者用浪漫主義的想象表達自己拯救祖國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國救民的理想能為“荃“所理解,即希望祖國人民覺醒起來。作者魯迅當時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有一定認識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的局限,魯迅對人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還估計不足,因此發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慨嘆。魯迅慨嘆“荃不察”,是迫切希望祖國人民能盡快覺醒,以便擔當起拯救祖國的任務。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對祖國、對人民發出的莊嚴誓言,決心為祖國、為人民而獻身。雖然人民暫時還未覺醒,但他要盡自己的努力,喚醒群眾,和群眾一起參加戰斗,甘灑熱血寫春秋。這一肝膽照人,氣貫長虹的詩句,字字傾注了作者魯迅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心,表現了青年時代的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氣概,將詩的感情升華到了一個激昂慷慨,熱血沸騰的高度。
這首詩,聲調激越,感情強烈。作者運用頓挫跳躍的筆法,有曲折、有波瀾、有起伏地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抒發得深刻真切。全詩四句,先寫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繼寫由熱愛而引起對處在“風雨如磬”之中的祖國的憂慮,再寫由憂慮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點沉重,最后躍上一個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熱血沸騰,迸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最強音,充滿著激勵的力量。這首詩,還通過典故運用和比喻、象征的手法,使所抒發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這個典故的運用,就把抽象的愛國主義感情表現得更具體。“風雨如磬”這個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現出黑暗勢力的強大,民族危機的深重,國家處境的險惡。以“荃”這種芳香的草比喻人民,表現了魯迅對人民熱愛贊頌的感情。最后,用“軒轅”代祖國,并以血來奉獻,更使愛國主義的思想得到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現。
魯迅簡介
唐代·魯迅的簡介
![魯迅](/d/file/p/d8bcc0dd8d941080777b8a4f8fa818bc.jpg)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