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春晚次韻》鑒賞
原文
萋萋芳草春云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賞析
上片是寫春日送別。“萋萋芳草春云亂,愁在夕陽中”首二句寫景興起離愁。“萋萋”是視覺,狀草之茂盛;“芳草”是嗅覺兼視覺,散發芳香的春草。“萋萋芳草’’,年年復生蔓延,人力除不斷,野火燒不盡,恰似離人心中的愁恨難以排除,觸而復發,不斷滋長。故四字未寫離情,而離情已寓其中。萋萋芳草連天,黃昏亂云飛渡,再加上一抹黯淡的夕陽籠罩,便構成了一片淡煙暮靄的凄迷境界,與離人內心紛亂的愁緒適相契合,堪稱情景水乳交融。“春云”、“夕陽’’又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之意,遙為結尾“佳人何在”伏下暗脈,可謂針線細密。“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三句折入對昔日離別的回憶:那短亭餞行時舉杯相勸的別酒,那平湖中比肩分袂時的畫舫,那系在垂柳之下載我離去的青白雜毛的駿馬,以及那折柳送行的情景,至今仍宛然在目,歷歷如現;短亭、平湖、垂柳依然猶在,而伊人無跡了。這里又暗用秦觀《八六子》詞中“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而此曲只用三個名詞詞組鼎足對舉,僅展現三個場景,無一動詞或情語,而其別時之叮嚀囑咐,纏綿眷戀之情,及今日睹物神傷,凄然欲絕之狀,無不隱藏于字里行間。故融情于景,更見詞約意豐;青勝于藍,用典不露痕跡。
下片寫別后感受。“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三句,既是眼前實景,又是作者由回憶轉入現實的音響媒介,是視象也是聽覺。疊用三個數量詞,不僅對偶巧妙,音律上亦造成反復詠嘆,回腸蕩氣,而意境上亦尤具匠心:表明多種音響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憶中的詩人拉回到眼前現實,足見其回憶尋覓之久,沉湎眷念之深;而“夜雨”“東風”又為下文“桃花吹盡”埋下伏筆。結尾三句正面揭示故地重游的落空,離恨惆悵愈發不可收拾。三句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境比崔詩更為凝練凄絕,而又與開頭首尾呼應。
整首小令都是在寫景,但其實也是在寫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深的離別之愁融合進了景色當中,鍛字煉句極為周到,用詞清新工整,但表達的情感卻綿延不絕,正是作者過人之處。
張可久簡介
唐代·張可久的簡介
![張可久](/d/file/p/56016c333648b9ca66800925b5c57985.jpg)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