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惠州改前韻》鑒賞
原文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我與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水光都眼凈,山色總眉愁。
賞析
上片,惜春傷春,無須“貪忙”,“追游”。與密州時作的同詞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樣,惜春。面對同樣的春,產生著同樣的心情。那時,朝廷政治斗爭激烈,詞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貶所惠州,也是一個春季過去了(“九十日春都過了”),即風華正茂的時候過去了,我閑置無所事事了(“貪忙何處追游”),無須“貪忙”、“追游”了。緊接著點化運用葉道卿《賀圣詞》詞:“三分春色,二分愁悶,一分風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淺了,只是詞人未看到日后還有“風雨”,哪怕是“一分風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謫貶儋州;但他很快意識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莢陣”,如“風轉柳花球”,沒有多少留戀,有的是終身遺恨。
下片,嘆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詞人此時處境惡劣,心境凄涼,深感自己夕陽黃昏,硬是把棺材準備好了。正因所處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地位發生變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觀念隨之也發生變化,藝術欣賞及其作品的意境發生變化,所以他把密州時作的同詞牌的詞的下片作了修改。盡管它反映了詞人對人生的依戀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仙境不見了,西王母、東皇太乙在東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長生不老的象征了。“我與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風流”,惜青春已逝,風流不再。我們已是蒼顏白發,還談什么昔日風流。這意味著一代人的結束。“佳人斜倚合江樓”,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纏身,“斜倚”而立,留戀著“合江樓”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們是凈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凈”)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總眉愁”)。正是詞人在惠州感情上發生了變化,審美移情發生了變化,所以山光水色也變得“愁”容起來;從而暗示著詞人晚年人生暗淡無光了。
全詞,上片寫春過春愁,傷春惜時,下片寫白首眉愁,傷感人生。人的感情發生變化,決定著詞的意境發生變化,決定著詞的用語的變化。籠罩全詞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d/file/p/15791ffa9f2e4fdffa6a818acd42d395.jpg)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