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書懷》鑒賞
原文
冬宵寒且永,夜漏宮中發(fā)。
草白靄繁霜,木衰澄清月。
麗服映頹顏,朱燈照華發(fā)。
漢家方尚少,顧影慚朝謁。
賞析
本詩借景抒情,以冬夜的肅殺襯托自己途失意的蕭索。又以麗服、朱燈與頹顏、華發(fā)的對比,表現詩人無奈的遲暮心情。
不是真寫自己老邁無用,顧影自慚,而是寫自己不受重用,與執(zhí)政者的心意相左。王維早在天寶十一年即為吏部郎中,而至天寶末,轉為給事中,官階并未升遷。據《舊唐書·李垣傳》:“楊國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當時,被排擠出朝廷的有“尚書十數公”,而同時啟用了一批歸附于楊國忠的年輕人。王維雖未外調,但給事中是諫官,在楊國忠一手遮天的極權統(tǒng)治下,可謂無言可進,無言可采。詩人的孤獨與苦悶之情,只能在詩中作委婉的流露。
天寶年問,李林甫和楊國忠先后當政,王維對這兩個反動腐朽的政治集團都有所認識,不愿同流合污,但既然在朝為官,也不能不與其敷衍周旋。詩人內心極其苦悶,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這首詩中,他嘆老嗟卑,慚愧無用,卻隱隱地流露出對當朝援引朋黨、年少競進的不滿。詩從他人值省中起筆,寫寒夜漫長,漏滴聲聲,宮外草白霜凝,木衰月清。這蕭條冷寂的冬夜景色,更加強了詩人的遲暮之感。五六句自繪其形,麗服與衰顏、朱燈與華發(fā)相互映照,對比鮮明。言簡韻促,寓慨深沉。
王維簡介
唐代·王維的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