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鳳凰山下》鑒賞
原文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
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寒燈旅邸,熒熒與誰閑說?
賞析
此詞一片純情,出自肺腑,雖不假雕飾,而感人之力猶強。
詞的上片寫夫妻惜別情景,作者把筆墨的焦距,對準在臨別之夜的焦點上。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前兩句點明惜別的地點、時間,同時也渲染氣氛,暗寓作者的感受。就地點而言,作者從大處落墨;至于具體的環(huán)境,是在餞別的宴席上,還是在閨房之中夫妻倆就著搖曳的燭光對酌,作者均不作進一步的交待,她更敏感的是對時間飛逝的感覺。她恨那時間的尺度——玉漏,怎么今夜一聲一聲,這么快就要滴完了。因“恨”,故覺時光“易”逝,曲折地寫出良宵苦短之情。
“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三、四句揭示出全詞惜別主題,兩人的心聲尚未盡情傾吐,而城上的烏鴉不停地叫著,仿佛在催人道別。“陽關三疊”,揭出惜別主題;“棲烏催別”,烘托當時環(huán)境,而“催”字與上文“易”字均具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是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的感受。這兩句是給“恨”字充實了具體的內容,揭示了此“恨”乃“離恨”。
“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五、六、七句正面寫惜別之苦,手法全用白描,夸張句想法奇特而不悖情理,極具感情力度。情如絲,正寫出了此情不絕如縷之狀,偏于寫實;而兩行清淚浸透千重鐵,則用夸張的筆法,形象地刻畫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
“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末兩句是一跌宕。“重來”句已遙想到將來重逢之日,但“尊前”句又跌落到眼前“愁絕”的痛苦現(xiàn)實。在作者看來,夫婿一別,萬念俱灰,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且不說日后重逢時“新婚不如久別”之類的安慰話,就是這眼前的痛苦,已使她柔腸寸斷,無法承受了。
下片換頭承上轉折,追想恩愛之時的幸福與歡樂,與“愁絕”恰成反襯。
“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浴罷描眉”,作者的思緒從痛苦的巔峰折回到朝夕相處時的歡愛“浴罷描眉”,用典而不“隔”,概括了丈夫平日對她的體貼和寵愛;“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寫盡夫妻之間的情意繾綣、興趣相投,使人們仿佛目睹了這對恩愛夫妻穿行在花前月下,攜手并肩,情話綿綿的情景。在一篇愁苦之辭中忽然插入這一段歡快之辭,作者的目的絕不是夸耀或自我陶醉,而恰恰相反,正是為了反襯今日的痛苦。
“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豆蔻”是青春和愛情的象征,“漫道”兩字透露出作者的灰心和失望,又以“虛設”兩字回應“漫道”,說盡作者的萬念俱滅。在古代社會里,生為婦女是一大悲哀,淪為妓女是更大的悲哀,身為妓女而又富于才情是最大的悲哀。作者出身青樓,雖然從良,但她仍逃不脫當小妾和受歧視的命運,丈夫一走,她失去了支持她的支柱,而她又不甘心讓自己的人格遭人踐踏,所以,她在與丈夫分別的前夜,感到了人生最大的失望。
“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桃葉津與莫愁湖指代南京,它們與上文的“鳳凰山”構成遙遠的空間距離,揭示出作者的孤獨。“遠樹云煙疊”,意境迷茫,正與作者此時的心情相吻合。這是作者佇立窗前、翹首遠望之所見,曲折地暗示了作者的心將伴隨在丈夫的身邊。
“寒燈旅邸,熒熒與誰閑說?”詞的最后兩句思緒再次宕開,揣想同丈夫分別后自己孤獨凄涼、苦苦相思的情景。每當夜深人靜,自己對著一盞孤燈和落在簾幕上的影子,相思之苦陣陣襲來,但她竟連一個可以傾吐衷腸的人都沒有,只好在孤獨和寂寞中品嘗人生的苦酒。
這首詞是古代婦女詞作中不可多得的佳構,全詞把千般情、萬般愁巧妙地編織起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