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際月表》鑒賞
原文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杰,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賞析
《秦楚之際月表》,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表?!氨怼笔撬抉R遷在《史記》中創立的一種史書體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現某一時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際是指秦二世在位時期和項羽統治時期。時間雖短,但事件變化多端,所以按月來記述,稱為“月表”。本文是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前面所寫的序言。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即陳涉發難、項羽滅秦、劉邦稱帝,而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時間內發生的。文章回顧了歷史上一些帝王統一天下的艱難歷程,分析了秦楚之際“號令三嬗”,而漢高祖終于稱帝的原因,結論有獨到之處。
司馬遷簡介
唐代·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