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贊》鑒賞
原文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庇致勴椨鹨嘀赝印S鹭M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賞析
《項羽本紀》為《史記》的名篇,項羽是司馬遷重點刻畫的歷史人物之一。這篇贊語作為《項羽本紀》的結尾,用極為簡潔的文字,對項羽的一生作了歷史的總結,頗具權威性。項羽乃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為此這篇贊語也就從傳奇處入手:虞舜和項羽本來沒有血緣關系,然而兩個人都是雙瞳孔,司馬遷以兩個人在相貌上的這種共同特征,將項羽和虞舜聯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疑問:難道項羽是虞舜的后代嗎?這就更突出了項羽這個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論述項羽的光輝業績時,司馬遷強調了他創業的艱難,同時又突出了他發跡的迅速,以及他在歷史上的顯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項羽本無尺寸之地,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成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數百年未曾出現過的英雄人物。盡管項羽未能履踐天子之位,可司馬遷還是將他列入專為帝王設計的“本紀”之中。在司馬遷看來:項羽順應了歷史潮流,抓住了機遇,同時又具備了杰出的才能。項羽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滅秦稱霸的大業;然而僅僅過了五年,他便敗在劉邦的手下。司馬遷從兩個方面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一為他殺義帝而自立,結果眾叛親離;二為奮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馬遷論述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確性,但不全面。筆者認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失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項羽勇猛過人卻生性殘暴,不聽謀士范增的建議,一錯再錯,最終眾叛親離。哪怕重回江東,也不能卷土重來。
司馬遷簡介
唐代·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