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柴桑》鑒賞
原文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己就治,新疇復應畬。
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賞析
這是一首和詩,詩人閑話家常,回答友人劉遺民的提問,并對其表示安慰和勸勉之意。
在陶淵明的眾多詩文中,《和劉柴桑》向來被人們認為是討論陶淵明與佛教關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認為歷來將其與陶淵明“雅不欲予蓮社”相聯系得出陶淵明反佛之說實為誤讀。清代吳瞻泰《陶詩匯注》謂“此詩為廬山無酒而發”,張玉榖看作是“別劉歸家和劉之作”(《古詩賞析》),方東樹《昭昧詹言》卻說是“和劉即自詠”。見仁見智的理解中,卻折射出這首詩歌的潛在容量與張力。題材上,這是首田園交游詩,融田園詩、交游詩于一體,首四句、末八句暢敘交游,中間八句共話田園。
詩歌前四句組成一個獨立整體。“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為劉柴桑的問語,“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淵明的答語,二者渾然地融于一體。援引他人的問語入詩,一問一答,是陶詩的新創。陶詩《飲酒二十首》(其九)“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鑲田父語入詩;《九日閑居》“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直接援引旁人的規勸語入詩,而不是陶淵明的自述語。前兩句“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相問,后兩句“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作答。陶淵明以“爵”、“虛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塵垢的沾染;“寒華”比喻入仕的營茍之人,“徒自榮”表明陶淵明不愿效仿他們,人各有各的操行。從這四句一問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勸仕過陶淵明(如《歸去來兮辭》序云:“親故多勸余為長吏”),陶淵明作了這首詩表明長期歸隱的心跡,算作回答。這種問答體的寫作范式,對后來杜甫“三吏三別”的創作影響很大。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是興來之筆,半空劈面而至;“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緊促,奠定了全詩的內容基調。下句“良辰”、“奇懷”緊承“未忍言索居”而來,是“未忍”的落腳點;“挈杖”、“西廬”展現的是隱居之人、之境的愜意、悠然。整體構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織的靜穆畫面。這種靜謐隨著一“入”一“還”,頓時洋溢著的仿佛滿是動感,微微起伏著,蕩漾著。這一“入”一“還”,帶著鮮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畫面的一個小角邊緣向中央延展。“入”動作輕快敏捷,“還”行動緩慢蹣跚,在同一組動態的畫面中構成鮮明的比照。一急一緩,朝著同一方向進發,目標的指向上傳遞而出的是同一種濃郁的歸宿感,一種自然、溫馨、心靈的歸宿。“良辰”給人的是撲面而來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疇”、“谷風”、“春醪”的田園風光,就圍繞著“良辰”而展開。“良辰”成了中間八句田園寫景的“詩眼”。“奇懷”情意深長,耐人尋味。陶淵明嗜奇,愛讀奇書,好采“奇”字入詩。“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絕”、“奇蹤”等意象,在其筆端層出不窮,鑄造奇幻紛紜的精彩世界。
如果說“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閑適,那么“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就頓然衰敗不堪了。“荒途”、“無歸人”、“時時”、“廢墟”,字字用力,著墨狠重。顯然前后兩組鏡頭有著天壤之別,但卻又都是真實的描繪,是詩人“挈杖還西廬”途中所見的真實寫照。詩人所處的江州為東晉軍事重鎮,屢經桓玄、盧循叛軍的蹂躪擄掠。詩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繪過這種衰敗:“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馀”(《歸園田居》其四)、“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還舊居》)。回看這些詩,語氣外似平淡,但一個個狠重、密集的衰敗意象攢集,其力透紙背的力量也絕不遜于“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平淡之中,卻足以穿透時空,傳響于古今。這種“詩而史”的寫法,表明詩人在欣賞著“良辰入奇懷”的愜意與飄然時,并未忘懷現實。他依然還在回答著“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親舊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卻的恐怕要算是觸目驚心的廢墟了。留下來整飭這些時時可見的“荒途”與“廢墟”,就成了他不“見招”于“山澤”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清晰地展示著詩人整飭一新的景象;“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饑劬”,一種整飭后的勞累與歡愉溢于言表,躍然紙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園風光的描繪,也是一種社會風光的象征性寫照。陶淵明并非真的忘卻世事,在百事凋敝、儒業失傳的年代里,他牢記“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著本分的事。棄官歸隱后,他從事講習之業(《感士不遇賦》序),傳授門生。所以詩中“茅茨”、“新疇”,就不是簡單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蘅與芳芷”一樣,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不僅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詩人培養下人才的代名詞。所以這四句寫景之中,又暗蘊著比興之體。
“棲棲”以下六句,作者又從大處上進行勸勉,回想塵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現在歲月已使人們彼此越來越遠。耕田織布,只要自己夠用,也沒有過高要求。百年之后,身體與名聲是都會被淹沒的啊!這種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浮云富貴,敝屣功名的觀點也好似一副清涼劑,對那些熱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蠅小人也是一篇極好的醒世之文。
全詩語言樸素,平白如話,娓娓道來,親切感人,給人一種情真意切,平易隨和之感。
陶淵明簡介
唐代·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d/file/p/f21b875bcff3b55f2a9fe9197046d32c.jpg)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