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曲》鑒賞
原文
紅絲穿露珠簾冷,百尺啞啞下纖綆。
遠翠愁山入臥屏,兩重云母空烘影。
涼簪墜發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夢。
錦疊空床委墮紅,飔飔掃尾雙金鳳。
蜂喧蝶駐俱悠揚,柳拂赤闌纖草長。
覺后梨花委平綠,春風和雨吹池塘。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詩。全詩寫女子之愁,雖然是春天,但“珠簾”是冷的,鏡中的人也是孤單的,與“雙金鳳”恰好形成映襯,久睡不醒,夢中的香暖又與現實的寂冷形成鮮明對比,醒來后看著斜風吹著細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悵猶如漣漪一圈一圈散開,久久揮之不去。雖然是主要描摹閨中細節和女子所見所聞,但描摹得非常細膩,全詩的愁情于詞句間蔓延紙外,有耐人尋味之愁。
此詩開頭兩句寫破曉時的外景。“冷”,說明氣候還處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閨冷清的氣氛。“百尺啞啞下纖綆”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說珠簾長達百尺,既寫出了女子住處的豪華,同時也寫出了深閨的孤寂。在寫了啞啞而下的珠簾之后,第三至八句描繪了美人空床獨眠的畫面。先描寫室內環境,再出現了睡夢中的女人的形象,其情景給人一種凄清的感覺。第九、十兩句借旖旎的春光反襯美人孤獨寂寞。末尾兩句描寫女子睡醒后的所見所感,以風雨送春之景,寫春光虛度、美人遲暮之感。“梨花委地”,“春風吹池”,讓她回到的現實。但這“梨花”“春風”并不是給她美的享受,而是心靈上的刺激,只能加重傷春情緒。溫庭筠是質感的大師,是物質世界的敏銳察覺者,華麗但并無生命的日常物品,經他筆觸一點,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氣,一個個都變成了暗夜中的精靈,隨著夜的節奏輕輕呼吸。
此詩寫閨中春愁,在藝術上的重要特征是用細節描摹閨中的傷春幽怨情緒。詩中對女主人公之外貌、心理、行動均不作正面描繪刻畫,完全藉環境氣氛之烘托渲染與自然景物之映襯暗示透露,寫法細膩婉曲,儼然花間詞境。如“遠翠”二句之與《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玉兔”句之與《菩薩蠻·水精簾里頗黎枕》“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覺后”二句之與《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取象造境,均極相似。但其此類作品由于刻意追摹李賀,不僅意境較為隱晦,語言亦時有生硬拗澀之處,與其詞之圓融自然有別;表現亦稍嫌繁盡,不如其詞之含蓄蘊藉。
溫庭筠簡介
唐代·溫庭筠的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