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鑒賞
原文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圣,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柜,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
賞析
這封家書實際上是對“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的批駁,從而引導家中子弟樹立讀書必須深入研究的正確態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過目成誦“最是不濟事”,表明了鮮明的態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讀其實什么收獲也沒有,接著又以孔子、蘇東坡、虞世南等人為事實論據,從正反兩面論證,強調只有深入研讀才能真正讀懂書中真諦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進一步論述“過目成誦”的另一弊端——“無所不誦”:不辨真偽精粗,一概成誦,結果只能成為“臭油壞醬悉貯其中”的“破爛廚柜”,論證了讀書應該有所選擇,取其精華,令讀者的認識又深一層。
鄭燮簡介
唐代·鄭燮的簡介
![鄭燮](/d/file/p/1832cc4f87955d668817f6f73ae75da0.jpg)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后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乞疾歸。
...〔 〕